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二维材料 | 第10-14页 |
1.2.1 二维材料的特点 | 第11-12页 |
1.2.2 二维材料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3 二维材料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二维材料的制备 | 第14-16页 |
1.3.1 自下而上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自上而下的制备方法 | 第16页 |
1.4 氯氧化铋层状半导体材料 | 第16-22页 |
1.4.1 氯氧化铋层状结构材料的结构特点 | 第16-18页 |
1.4.2 稀土掺杂BiOCl发光特性以及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5 论文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2-26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2-2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2页 |
2.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及样品制备 | 第27-30页 |
2.2.1 水热法 | 第27页 |
2.2.2 超声辅助液体剥离法 | 第27-28页 |
2.2.3 样品制备 | 第28-30页 |
2.3 测试手段及样品表征 | 第30-32页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页 |
2.3.2 形貌和尺寸表征 | 第30页 |
2.3.3 荧光光谱与荧光寿命 | 第30页 |
2.3.4 Raman光谱 | 第30-31页 |
2.3.5 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以及漫反射光谱 | 第31-32页 |
第三章 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的制备 | 第32-40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的制备 | 第32-3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3-39页 |
3.3.1 溶剂的选择 | 第33-34页 |
3.3.2 超声条件的选择 | 第34-36页 |
3.3.3 不同离心速率结果的比较 | 第36-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Eu~(3+),Er~(3+)掺杂BiOCl超薄纳米片结构及发光特性研究 | 第40-66页 |
4.1 前言 | 第40-41页 |
4.2 Eu~(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结构及其下转换发光特性研究 | 第41-51页 |
4.2.1 预超声样品的初步表征 | 第41-43页 |
4.2.2 Eu~(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结构以及形貌研究 | 第43-44页 |
4.2.3 Eu~(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吸收光谱研究 | 第44-45页 |
4.2.4 Eu~(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Raman光谱研究 | 第45-46页 |
4.2.5 Eu~(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发光特性研究 | 第46-51页 |
4.3 Er~(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结构及其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 | 第51-63页 |
4.3.1 预超声样品的初步表征 | 第51-53页 |
4.3.2 Er~(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结构以及形貌研究 | 第53-54页 |
4.3.3 Er~(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吸收光谱研究 | 第54-55页 |
4.3.4 Er~(3+)掺杂BiOCl超薄二维纳米片发光特性研究 | 第55-62页 |
4.3.5 Er~(3+)掺杂BiOCl二维超薄纳米片在喷墨打印应用上的初步探究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第五章 形貌调控对Yb~(3+)/Er~(3+)掺杂BiOCl发光的影响 | 第66-74页 |
5.1 前言 | 第66页 |
5.2 不同溶剂比例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第66-69页 |
5.3 样品厚度对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69-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研究计划 | 第75页 |
6.2.1 存在的不足 | 第75页 |
6.2.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75页 |
6.3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