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具有电或光催化水分解性能的钴、铜和钼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电催化制氢第12-16页
        1.2.1 引言第12-13页
        1.2.2 电催化制氢所需的分子催化剂的概述第13-16页
    1.3 电催化制氧第16-19页
        1.3.1 引言第16-17页
        1.3.2 电催化制氧所需的分子催化剂的概述第17-19页
    1.4 光催化制氢第19-24页
        1.4.1 引言第19-20页
        1.4.2 光催化制氢所需的分子催化剂的概述第20-24页
    1.5 论文选题思路第24-25页
第二章 配合物[Cu~I_2(L_a)_2]的合成、表征和电催化制氢第25-41页
    2.1 实验部分第25-28页
        2.1.1 实验试剂第25-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页
        2.1.3 三氮烯配体HL_a和配合物[Cu~I_2(L_a)_2] 1 的合成第26-27页
            2.1.3.1 1-[(2-甲氧基)苯]-3-[(2-氯)苯]三氮烯(HL_a)的合成第26-27页
            2.1.3.2 配合物[Cu~I_2(L_a)_2] 1 的合成第27页
        2.1.4 电化学性质测试准备工作第27-28页
        2.1.5 气相色谱的测试准备工作第28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8-40页
        2.2.1 三氮烯配体HL_a和配合物[Cu~I_2(L_a)_2] 1 的表征第28-32页
            2.2.1.1 配合物[Cu~I_2(L_a)_2] 1 的晶体结构第28-31页
            2.2.1.2 三氮烯配体HL_a和配合物[Cu~I_2(L_a)_2] 1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31-32页
        2.2.2 配合物[Cu~I_2(L_a)_2] 1 的电催化制氢第32-40页
            2.2.2.1 配合物[Cu~I_2(L_a)_2] 1 的循环伏安图第32-33页
            2.2.2.2 配合物[Cu~I_2(L_a)_2] 1 对有机酸的电催化制氢第33-35页
            2.2.2.3 配合物[Cu~I_2(L_a)_2] 1 对水的电催化制氢第35-40页
    2.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配合物[Cu~I_3(L_b)(Lb~’)_2]的合成、表征和电催化制氢第41-55页
    3.1 实验部分第41-42页
        3.1.1 实验试剂第41页
        3.1.2 实验仪器第41页
        3.1.3 三氮烯配体HLb和配合物[Cu~I_3(L_b)(Lb~’)_2] 2 的合成第41-42页
            3.1.3.1 1-(2-苯甲酸乙酯)-3-(2-苯并噻唑)三氮烯(HLb)的合成第41-42页
            3.1.3.2 配合物[Cu~I_3(L_b)(Lb~’)_2] 2 的合成第42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2-54页
        3.2.1 三氮烯配体HLb和配合物[Cu~I_3(L_b)(Lb~’)_2] 2 的表征第42-47页
            3.2.1.1 三氮烯配体HLb和配合物[Cu~I_3(L_b)(Lb~’)_2] 2 的晶体结构第42-46页
            3.2.1.2 三氮烯配体HLb和配合物[Cu~I_3(L_b)(Lb~’)_2] 2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46-47页
        3.2.2 配合物[Cu~I_3(L_b)(Lb~’)_2] 2 的电催化制氢第47-54页
            3.2.2.1 配合物[Cu~I_3(L_b)(Lb~’)_2] 2 的循环伏安图第47-48页
            3.2.2.2 配合物[Cu~I_3(L_b)(Lb~’)_2] 2 对有机酸的电催化制氢第48-50页
            3.2.2.3 配合物[Cu~I_3(L_b)(Lb~’)_2] 2 对水的电催化制氢第50-54页
    3.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配合物[Cu_2(L_c)Cl_2]的合成、表征和电催化制氢第55-69页
    4.1 实验部分第55-56页
        4.1.1 实验试剂第55页
        4.1.2 实验仪器第55页
        4.1.3 席夫碱配体H_2Lc和配合物[Cu_2(L_c)Cl_2] 3 的合成第55-56页
            4.1.3.1 N,N’-二(邻羟基苯乙酮)乙二胺(H_2Lc)的合成第55页
            4.1.3.2 配合物[Cu_2(L_c)Cl_2] 3 的合成第55-5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6-68页
        4.2.1 席夫碱配体H_2Lc和配合物[Cu_2(L_c)Cl_2] 3 的表征第56-60页
            4.2.1.1 配合物[Cu_2(L_c)Cl_2] 3 的晶体结构第56-59页
            4.2.1.2 席夫碱配体H_2Lc和配合物[Cu_2(L_c)Cl_2] 3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59-60页
        4.2.2 配合物[Cu_2(L_c)Cl_2] 3 的电催化制氢第60-68页
            4.2.2.1 配合物[Cu_2(L_c)Cl_2] 3 的循环伏安图第60-61页
            4.2.2.2 配合物[Cu_2(L_c)Cl_2] 3 对有机酸的电催化制氢第61-63页
            4.2.2.3 配合物[Cu_2(L_c)Cl_2] 3 对水的电催化制氢第63-68页
    4.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配合物[Cu(oxpn)Cu(OH)_2]的合成、表征和电催化水分解第69-81页
    5.1 实验部分第69-70页
        5.1.1 实验试剂第69页
        5.1.2 实验仪器第69页
        5.1.3 配合物[Cu(oxpn)Cu(OH)_2] 4 的合成第69-70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70-80页
        5.2.1 配合物[Cu(oxpn)Cu(OH)_2] 4 的表征第70-71页
            5.2.1.1 配合物[Cu(oxpn)Cu(OH)_2] 4 的质谱分析第70-71页
            5.2.1.2 配合物[Cu(oxpn)Cu(OH)_2] 4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71页
        5.2.2 配合物[Cu(oxpn)Cu(OH)_2] 4 的电催化水分解第71-80页
            5.2.2.1 配合物[Cu(oxpn)Cu(OH)_2] 4 的循环伏安图第71-72页
            5.2.2.2 配合物[Cu(oxpn)Cu(OH)_2] 4 的电催化制氢第72-76页
            5.2.2.3 配合物[Cu(oxpn)Cu(OH)_2] 4 的电催化制氧第76-80页
    5.3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配合物[L_dMo(O)_2]的合成、表征和电催化制氢第81-94页
    6.1 实验部分第81-82页
        6.1.1 实验试剂第81页
        6.1.2 实验仪器第81页
        6.1.3 席夫碱配体H_2L_d和配合物[L_dMo(O)_2] 5 的合成第81-82页
            6.1.3.1 (N,N-二甲基)乙二胺-N,N-二(2,4-二甲基苯酚) (H_2L_d)的合成第81-82页
            6.1.3.2 配合物[L_dMo(O)_2] 5 的合成第82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82-93页
        6.2.1 席夫碱配体H_2L_d和配合物[L_dMo(O)_2] 5 的表征第82-86页
            6.2.1.1 配合物[L_dMo(O)_2] 5 的晶体结构第82-85页
            6.2.1.2 席夫碱配体H_2L_d和配合物[L_dMo(O)_2] 5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85-86页
        6.2.2 配合物[L_dMo(O)_2] 5 的电催化制氢第86-93页
            6.2.2.1 配合物[L_dMo(O)_2] 5 的循环伏安图第86-87页
            6.2.2.2 配合物[L_dMo(O)_2] 5 对有机酸的电催化制氢第87-89页
            6.2.2.3 配合物[L_dMo(O)_2] 5 对水的电催化制氢第89-93页
    6.3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配合物[L_dCoCl]的合成、表征和电、光催化制氢第94-110页
    7.1 实验部分第94-95页
        7.1.1 实验试剂第94页
        7.1.2 实验仪器第94页
        7.1.3 席夫碱配体H_2L_d和配合物[L_dCoCl] 6 的合成第94-95页
            7.1.3.1 (N,N-二甲基)乙二胺-N,N-二(2,4-二甲基苯酚) (H_2L_d)的合成第94页
            7.1.3.2 配合物[L_dCoCl] 6 的合成第94-95页
    7.2 结果与讨论第95-109页
        7.2.1 席夫碱配体H_2L_d和配合物[L_dCoCl] 6 的表征第95-99页
            7.2.1.1 配合物[L_dCoCl] 6 的晶体结构第95-98页
            7.2.1.2 配合物[L_dCoCl] 6 的质谱分析第98-99页
            7.2.1.3 配合物[L_dCoCl] 6 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99页
        7.2.2 配合物[L_dCoCl] 6 的电催化制氢第99-107页
            7.2.2.1 配合物[L_dCoCl] 6 的循环伏安图第99-100页
            7.2.2.2 配合物[L_dCoCl] 6 对有机酸的电催化制氢第100-101页
            7.2.2.3 配合物[L_dCoCl] 6 对水的电催化制氢第101-107页
        7.2.3 配合物[L_dCoCl] 6 的光催化制氢第107-109页
    7.3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结论与展望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123页
附件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性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的客户细分研究--以广州市BD婴童用品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