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论文

日常生活实践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的生成过程与反思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4页
    (一) 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 理论意义第12页
        2. 现实意义第12-14页
二、相关概念及文献综述第14-21页
    (一) 相关概念第14-15页
        1. 留守儿童第14页
        2. 学习价值观第14-15页
    (二) 文献综述第15-17页
        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相关研究第15页
        2. 留守儿童一般价值观的研究及学习观的研究第15-17页
    (三) 理论视角第17-21页
        1. 场域及日常生活实践第17-18页
        2. 惯习及日常生活实践第18-19页
        3. 反思性及日常生活实践:日常生活实践研究的基本原则第19-21页
三、研究设计第21-23页
    (一)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1-22页
        1. 研究内容第21页
        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二) 创新点及不足第22-23页
        1. 创新点第22页
        2. 不足第22-23页
四、乡村场域: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的生成环境第23-32页
    (一) 固原市农村现状第23-25页
        1. 自然环境第23页
        2. 社会环境第23-25页
    (二) 结构与功能变化下的家庭环境第25-27页
        1. 经济能力的限制:教育物质供给相对匮乏的硬约束第25-26页
        2. 关键人物的缺场:家庭功能失衡的软约束第26-27页
    (三) 外部与内部断裂下的学校教育第27-29页
        1. 学校教育内部:实践主体的矛盾性选择第27-28页
        2. 学校教育外部:家庭与学校的联结关系断裂第28-29页
    (四) 整体“空心化”显著与局部教育功能替代下的社区环境第29-32页
        1. 农村社区整体:农村“空心化”趋势显著与社区文化建设功能单一第29-30页
        2. 农村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功能的被替代第30-32页
五、惯习: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生成过程的日常呈现第32-39页
    (一) 内驱:家庭教育期待与重要他人的影响第33-35页
        1. 家庭教育期待: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第33页
        2. 家庭关系:重要他人的影响第33-35页
    (二) 强化:学校学习价值的传递与实践的矛盾第35-37页
        1. 学校教育:学习价值的正向引导与教师主体的不稳定性第35-36页
        2. 同辈群体:互助学习意识的传递与消极言论的自我抵制第36-37页
    (三) 引导:围绕“跳农门”意识的传播及薄弱的社区文化传递第37-39页
        1. 宏观:改变自我命运的途径——“跳农门”意识的传播第37页
        2. 微观:底层教育信念有效传播的分散与受阻第37-39页
六、日常生活实践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的特质及反思第39-46页
    (一) 日常生活实践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的特质第39-41页
        1. 基础性学习价值观:提升学习成绩第39页
        2. 宏观性学习价值观:实现人生理想第39-41页
    (二) 日常生活实践中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价值观生成过程的反思第41-46页
        1. 精神世界:学习价值观的自我稳定性及外在结构下转化的可能性第41-42页
        2. 实践世界:学习价值观生成环境的结构性制约及自我实践的能动性第42-43页
        3. 日常生活:反思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第43-46页
七、总结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附录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层协商主体间的实质性不平等问题研究
下一篇:奥巴马时期美越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