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问题起源与学术价值 | 第7-8页 |
1.1.1 问题起源 | 第7页 |
1.1.2 学术价值 | 第7-8页 |
1.2 研究资料与现状 | 第8-13页 |
1.2.1 文献档案 | 第8页 |
1.2.2 研究著作 | 第8-11页 |
1.2.3 研究论文 | 第11-13页 |
1.3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的思路 | 第15-17页 |
1.4.1 合法性建构 | 第15-16页 |
1.4.2 合法性维系 | 第16页 |
1.4.3 合法性危机 | 第16-17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汗国前朝的政权合法性建构(1628——1669) | 第18-27页 |
2.1 土尔扈特部的历史渊源 | 第18-20页 |
2.1.1 土尔扈特前期历史概述 | 第18-19页 |
2.1.2 土尔扈特西迁 | 第19-20页 |
2.2 《蒙古——卫拉特法典》与合法性建构 | 第20-22页 |
2.2.1 《法典》内涵与特权阶层 | 第20-21页 |
2.2.2 《法典》的制度隐患与贵族纷争 | 第21-22页 |
2.3 “群权神授”路径的形成 | 第22-24页 |
2.3.1 藏传佛教的源流与地位 | 第22-23页 |
2.3.2 “朝佛”与神权政治秩序的形成 | 第23-24页 |
2.4 沙俄宗主权的形成 | 第24-26页 |
2.4.1 沙俄扩张与欧洲格局变动 | 第24-25页 |
2.4.2 政权史迭与沙俄宗主权形成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汗国中期的政权合法性维系(1670——1724) | 第27-37页 |
3.1 神权政治的合法性维系 | 第27-31页 |
3.1.1 进藏朝佛和册封问题 | 第27-28页 |
3.1.2 准噶尔崛起与西藏危机 | 第28页 |
3.1.3 朝佛政治与对清关系 | 第28-31页 |
3.2 汗权权威与合法性巩固 | 第31-32页 |
3.2.1 阿玉奇的近邻战争 | 第31-32页 |
3.2.2 阿玉奇魅力型统治的形成 | 第32页 |
3.3 沙俄宗主权的维系 | 第32-35页 |
3.3.1 沙俄扩张进程 | 第32-33页 |
3.3.2 对外开放与宗教渗透 | 第33-34页 |
3.3.3 沙俄宗主权与战争义务的形成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汗国后期的政权合法性危机(1725——1771) | 第37-49页 |
4.1 汗位继承危机 | 第37-41页 |
4.1.1 阿玉奇逝世后的利益结构 | 第37-38页 |
4.1.2. 贵族政治博弈与反叛 | 第38-39页 |
4.1.3 继位纷争的历史影响 | 第39-41页 |
4.2 沙俄宗主权的巩固 | 第41-42页 |
4.3 神权政治的合法性危机与东归 | 第42-48页 |
4.3.1 業权措施与神权政治维系 | 第42-44页 |
4.3.2 神权政治危机与东归 | 第44-46页 |
4.3.3 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9-55页 |
5.1 合法性建构与危机的内在联系 | 第49-52页 |
5.2 合法性危机的三层结构 | 第52-55页 |
5.2.1 汗权危机 | 第52页 |
5.2.2 游牧体制危机 | 第52-53页 |
5.2.3 神权政治危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