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成形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连续型螺旋折流板多点成形方法概述 | 第11-13页 |
1.2.1 多点成形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2.2 多点成形的技术特点 | 第12-13页 |
1.2.3 应用领域 | 第13页 |
1.3 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成形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多点成形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引言 | 第17-18页 |
2.2 多点成形过程的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2.2.1 物体的运动及变形 | 第18-19页 |
2.2.2 虚功率原理 | 第19-20页 |
2.3 本构方程 | 第20-23页 |
2.3.1 本构关系的一般原理 | 第20-21页 |
2.3.2 基于增量理论的本构方程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成形过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32页 |
3.1 引言 | 第24-25页 |
3.2 单元模型 | 第25-26页 |
3.2.1 单元模型的介绍 | 第25页 |
3.2.2 单元模型的选择和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3.3 材料模型 | 第26-28页 |
3.4 螺旋折流板多点成形的有限元建模 | 第28-31页 |
3.4.1 螺旋折流板成形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3.4.2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螺旋折流板多点成形过程形变模拟分析 | 第32-44页 |
4.1 引言 | 第32页 |
4.2 参数设置 | 第32页 |
4.3 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32-35页 |
4.3.1 动力分析的有限元方程 | 第33-34页 |
4.3.2 显式时间积分算法 | 第34页 |
4.3.3 质量矩阵和阻尼矩阵 | 第34-35页 |
4.4 应力、应变分析 | 第35-39页 |
4.5 回弹情况分析 | 第39-43页 |
4.5.1 算法选择 | 第39-40页 |
4.5.2 回弹的表现形式 | 第40-41页 |
4.5.3 螺旋折流板的回弹 | 第41-4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螺旋折流板多点成形成形缺陷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4-65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螺旋折流板多点成形中压痕缺陷的数值模拟 | 第44-55页 |
5.2.1 板材厚度对压痕的影响 | 第45-47页 |
5.2.2 材质对压痕的影响 | 第47-48页 |
5.2.3 变形程度对压痕的影响 | 第48-49页 |
5.2.4 螺旋折流板内径大小对压痕的影响 | 第49-51页 |
5.2.5 螺旋折流板外径大小对压痕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6 基本体大小对压痕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7 螺旋折流板成形压痕的抑制方法 | 第54-55页 |
5.3 螺旋折流板多点成形中起皱现象的数值模拟 | 第55-63页 |
5.3.1 起皱过程分析 | 第56页 |
5.3.2 板材厚度对起皱的影响 | 第56-58页 |
5.3.3 变形程度对起皱的影响 | 第58-59页 |
5.3.4 材质对起皱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5 基本体冲头大小对起皱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6 螺旋折流板成形时起皱的抑制方法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