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沙门氏菌概述 | 第13-16页 |
1.2.1 沙门氏菌简介 | 第13页 |
1.2.2 沙门氏菌毒力机制 | 第13-14页 |
1.2.3 沙门氏菌在公共卫生学中的意义 | 第14页 |
1.2.4 禽感染沙门氏菌病特征 | 第14页 |
1.2.5 禽感染沙门氏菌变化 | 第14-16页 |
1.3 溶菌酶概述 | 第16-19页 |
1.3.1 溶菌酶功能 | 第16页 |
1.3.2 溶菌酶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3 人溶菌酶概述 | 第17页 |
1.3.4 人溶菌酶的优点 | 第17-18页 |
1.3.5 重组人溶菌酶在动物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4 转基因动物的鉴定 | 第19-22页 |
1.4.1 DNA水平检测 | 第19-20页 |
1.4.2 RNA水平的检测 | 第20页 |
1.4.3 目的蛋白的检测 | 第20-22页 |
1.5 重组人溶菌酶转基因动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22-23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5-61页 |
试验一 高表达及生物活性的重组人溶菌酶转基因鸡的鉴定 | 第25-4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28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2.1.2 菌株和质粒 | 第25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2.1.4 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2.1.5 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27-28页 |
2.1.6 分析工具软件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9页 |
2.2.1 转基因鸡扩繁 | 第28-29页 |
2.2.2 质粒DNA的转化 | 第29页 |
2.2.3 微量提取质粒 | 第29页 |
2.2.4 限制性酶切 | 第29-30页 |
2.2.5 细胞DNA提取 | 第30-31页 |
2.2.5.1 禽血基因组的提取 | 第30页 |
2.2.5.2 微量提取禽血基因组 | 第30页 |
2.2.5.3 大量提取禽血基因组 | 第30-31页 |
2.2.6 基因组DNA PCR检测 | 第31-32页 |
2.2.7 Southern blot | 第32-35页 |
2.2.8 RNA提取 | 第35-36页 |
2.2.8.1 细胞总RNA的提取(Trizol法) | 第35-36页 |
2.2.8.2 RNA去除基因组污染 | 第36页 |
2.2.9 定量PCR检测 | 第36-37页 |
2.2.9.1 反转录PCR | 第36页 |
2.2.9.2 荧光定量PCR | 第36-37页 |
2.2.10 ELISA法测定人溶菌酶蛋白表达量 | 第37-38页 |
2.2.11 溶菌酶活力检测 | 第38页 |
2.2.12 肠道微生物菌群检测 | 第38页 |
2.2.13 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9-44页 |
2.3.1 转基因鸡鉴定 | 第39-40页 |
2.3.1.1 转基因结构 | 第39页 |
2.3.1.2 转基因鸡的鉴定 | 第39-40页 |
2.3.2 转基因鸡人溶菌酶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3 溶菌酶的抑菌活性检测 | 第41页 |
2.3.4 溶菌酶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41-42页 |
2.3.5 溶菌酶对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44-46页 |
试验二 重组人溶菌酶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鸡的影响 | 第46-6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3.1.2 实验菌株 | 第46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3.2.1 鸡的采精与输精 | 第47-48页 |
3.2.2 菌液制备及活菌计数 | 第48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48页 |
3.2.4 人溶菌酶转基因鸡的鉴定 | 第48页 |
3.2.5 组织切片检测鸡肠道病变 | 第48-49页 |
3.2.6 平板稀释法测定肠炎沙门氏菌的载菌量 | 第49页 |
3.2.7 血清IgG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2.8 肠粘膜IgA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2.9 生长性能检测 | 第49页 |
3.2.10 感染前后盲肠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49-50页 |
3.2.11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50-51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1-58页 |
3.3.1 鸡肠炎沙门氏菌典型特征 | 第51页 |
3.3.2 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 | 第51页 |
3.3.3 转基因鸡的鉴定 | 第51-52页 |
3.3.4 感染雏鸡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 第52-54页 |
3.3.5 雏鸡体重变化 | 第54-55页 |
3.3.6 肠炎沙门氏菌在感染雏鸡体内的分布情况 | 第55页 |
3.3.7 血清IgG变化 | 第55-56页 |
3.3.8 肠粘膜IgA分泌变化 | 第56-57页 |
3.3.9 盲肠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 第57-58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58-61页 |
3.4.1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前后鸡体重变化影响 | 第58-59页 |
3.4.2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组织病变影响 | 第59页 |
3.4.3 重组人溶菌酶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雏鸡体内细菌分布的影响 | 第59页 |
3.4.4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血清IgG的影响 | 第59-60页 |
3.4.5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肠粘膜IgA分泌的影响 | 第60页 |
3.4.6 重组人溶菌酶对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鸡盲肠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