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6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太阳能和太阳能电池 | 第13-17页 |
1.2.1 太阳能 | 第13-14页 |
1.2.2 太阳能电池 | 第14-17页 |
1.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结构进化 | 第17-22页 |
1.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22-28页 |
1.5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重要参数 | 第28-31页 |
1.5.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1.5.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参数 | 第29-31页 |
1.6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 | 第31-37页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6页 |
第二章 纳米金箭头在反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 第46-64页 |
2.1 引言 | 第46-47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7-49页 |
2.2.1 PCDTBT的简介 | 第47-48页 |
2.2.2 PC71BM的简介 | 第48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2.3 器件结构设计 | 第49页 |
2.4 ITO/ZnO(AuNAs)/PCDTBT:PC71BM/MoO_3/Ag结构器件的制备 | 第49-51页 |
2.4.1 ITO导电玻璃的处理 | 第49-50页 |
2.4.2 纳米金箭头(AuNAs)的制备 | 第50页 |
2.4.3 ZnO薄膜的制备 | 第50-51页 |
2.4.4 活性层的制备 | 第51页 |
2.4.5 器件阳极的制备 | 第51页 |
2.5 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第三章 聚芴界面层钝化作用提高太阳能电池电子传输性能 | 第64-82页 |
3.1 引言 | 第64页 |
3.2 材料选择以及器件设计 | 第64-65页 |
3.3 器件制备 | 第65-69页 |
3.3.1 实验仪器介绍 | 第65-66页 |
3.3.2 ITO清洗 | 第66页 |
3.3.3 TiO_2修饰层 | 第66-67页 |
3.3.4 聚芴修饰层薄膜的制备 | 第67页 |
3.3.5 活性层薄膜的制备 | 第67-68页 |
3.3.6 MoO_3与Ag电极制备 | 第68-69页 |
3.3.7 对比器件制备 | 第69页 |
3.4 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第四章 有机复合阴极传输层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应用 | 第82-100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反型太阳电池的设计与制备 | 第83-87页 |
4.2.1 器件结构设计与能级分析 | 第83-84页 |
4.2.2 复合阴极传输层的制备 | 第84-85页 |
4.2.3 活性层材料及电池器件的制备 | 第85-87页 |
4.3 基于PEI/PDHFD阴极界面层的太阳电池的性能研究 | 第87-94页 |
4.3.1 基于PEI/PDHFD复合阴极界面层的ITO的接触特性以及表面形貌分析 | 第87-88页 |
4.3.2 基于PEI/PDHFD复合阴极界面层薄膜的光学特性分析 | 第88-89页 |
4.3.3 PEI/PDHFD复合阴极界面层对ITO功函数的影响 | 第89-90页 |
4.3.4 PEI/PDHFD复合阴极界面层对电池器件性能影响 | 第90-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100-10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