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村民感知的红色旅游地旅游扶贫效应研究--以陕西省照金村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理论背景 | 第13页 |
1.1.2 现实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文献资料法 | 第15页 |
1.4.2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 第15页 |
1.4.3 数理统计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6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8-3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感知 | 第18页 |
2.1.2 红色旅游地 | 第18-19页 |
2.1.3 贫困 | 第19页 |
2.1.4 旅游扶贫 | 第19页 |
2.1.5 旅游扶贫效应 | 第19-20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社区参与理论 | 第21页 |
2.2.3 旅游乘数理论 | 第21-22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6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2-26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6-35页 |
2.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35-36页 |
3 照金村概况与数据分析 | 第36-51页 |
3.1 照金村概况 | 第36-38页 |
3.1.1 照金村自然情况 | 第36页 |
3.1.2 照金村社会情况 | 第36页 |
3.1.3 照金村旅游发展情况 | 第36-37页 |
3.1.4 照金村旅游扶贫情况 | 第37-38页 |
3.2 问卷调查来源 | 第38页 |
3.3 问卷调查编制 | 第38-40页 |
3.4 问卷调查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0-42页 |
3.4.1 感知量表信度分析 | 第40页 |
3.4.2 感知量表效度分析 | 第40-42页 |
3.5 问卷调查描述性分析 | 第42-51页 |
3.5.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3.5.2 参与行为特征分析 | 第46-51页 |
4 照金村村民旅游扶贫效应感知分析 | 第51-84页 |
4.1 旅游扶贫感知与态度的因子分析 | 第51-55页 |
4.2 旅游扶贫感知与态度的差异分析 | 第55-82页 |
4.2.1 性别上差异分析 | 第55-56页 |
4.2.2 年龄上差异分析 | 第56-60页 |
4.2.3 文化水平上差异分析 | 第60-64页 |
4.2.4 职业上差异分析 | 第64-68页 |
4.2.5 人口总数上差异分析 | 第68-71页 |
4.2.6 家庭月收入上差异分析 | 第71-75页 |
4.2.7 居住年限上差异分析 | 第75-77页 |
4.2.8 到景区距离上差异分析 | 第77-79页 |
4.2.9 与旅游业关系上差异分析 | 第79-82页 |
4.3 旅游扶贫感知与态度的关系分析 | 第82-84页 |
5 照金村村民旅游扶贫困境与建议 | 第84-90页 |
5.1 照金村村民旅游扶贫现实困境 | 第84-86页 |
5.1.1 经济方面困境 | 第84-85页 |
5.1.2 社会文化方面困境 | 第85页 |
5.1.3 环境方面困境 | 第85-86页 |
5.1.4 其他困境 | 第86页 |
5.2 照金村村民旅游扶贫发展建议 | 第86-90页 |
5.2.1 整合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产业链 | 第86-87页 |
5.2.2 宣传传统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 第87-88页 |
5.2.3 树立环保意识,保护原生环境 | 第88页 |
5.2.4 建立监督制度,完善参与方式 | 第88-90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0-91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91-93页 |
6.2.1 研究局限 | 第91-92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