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概述 | 第13-15页 |
1.2.1 多节旋挖挤扩灌注桩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2.2 DX桩施工工艺 | 第14-15页 |
1.2.3 DX桩优势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承载机理与破坏模式研究 | 第15-17页 |
1.3.2 极限承载力确定 | 第17-19页 |
1.3.3 变形量计算 | 第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0-30页 |
2.1 规范中的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2.1.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的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1.2 《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设计规程》中的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2.2 按滑移线理论计算DX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 | 第22-28页 |
2.2.1 摩尔库仑屈服准则 | 第22-23页 |
2.2.2 虚功原理 | 第23-26页 |
2.2.3 土体的极限承载力 | 第26-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单盘DX桩抗拔特性研究 | 第30-68页 |
3.1 D-3d桩计算结果 | 第31-37页 |
3.1.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31-34页 |
3.1.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34-37页 |
3.2 D-4d桩计算结果 | 第37-42页 |
3.2.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37-39页 |
3.2.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39-42页 |
3.3 D-5d桩计算结果 | 第42-47页 |
3.3.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42-44页 |
3.3.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44-47页 |
3.4 D-6d桩计算结果 | 第47-52页 |
3.4.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47-49页 |
3.4.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49-52页 |
3.5 D-7d桩计算结果 | 第52-57页 |
3.5.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52-54页 |
3.5.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54-57页 |
3.6 D-8d桩计算结果 | 第57-61页 |
3.6.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57-59页 |
3.6.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59-61页 |
3.7 单盘DX桩的计算结果综合分析 | 第61-68页 |
3.7.1 直孔桩计算结果概述 | 第62-63页 |
3.7.2 Q-s曲线综合分析 | 第63-64页 |
3.7.3 受力综合分析 | 第64-68页 |
4 双盘DX桩抗拔特性研究 | 第68-102页 |
4.1 S-2d桩计算结果 | 第68-73页 |
4.1.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68-71页 |
4.1.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71-73页 |
4.2 S-3d桩计算结果 | 第73-78页 |
4.2.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73-75页 |
4.2.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4.3 S-4d桩计算结果 | 第78-83页 |
4.3.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78-80页 |
4.3.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80-83页 |
4.4 S-5d桩计算结果 | 第83-88页 |
4.4.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83-85页 |
4.4.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85-88页 |
4.5 S-6d桩计算结果 | 第88-93页 |
4.5.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88-90页 |
4.5.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90-93页 |
4.6 S-7d桩计算结果 | 第93-98页 |
4.6.1 承载机理研究 | 第93-95页 |
4.6.2 受力特征分析 | 第95-98页 |
4.7 双盘DX桩计算结果小结 | 第98-102页 |
4.7.1 Q-s曲线综合分析 | 第98-99页 |
4.7.2 受力综合分析 | 第99-102页 |
5 DX群桩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2-126页 |
5.1 4桩计算结果 | 第103-110页 |
5.1.1 Q-s曲线 | 第103-104页 |
5.1.2 桩身轴力 | 第104-105页 |
5.1.3 桩周土位移 | 第105-107页 |
5.1.4 桩周土受力 | 第107-110页 |
5.2 9桩计算结果 | 第110-124页 |
5.2.1 Q-s曲线 | 第110-111页 |
5.2.2 桩身轴力 | 第111-114页 |
5.2.3 桩周土位移 | 第114-119页 |
5.2.4 桩周土应力 | 第119-12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6-127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