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27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三、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24-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2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5页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25-27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第一章 我国道德建设的历史进程及社会公德治理的提出 | 第27-42页 |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道德建设的论述 | 第27-30页 |
(一)破除旧道德,树立新道德 | 第27-28页 |
(二)注重执政党的道德建设 | 第28页 |
(三)重视发挥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 | 第28-29页 |
(四)强调思想政治工作 | 第29-30页 |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道德建设的探索 | 第30-32页 |
(一)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 第30-31页 |
(二)加强执政党的思想道德建设 | 第31-32页 |
(三)确立道德建设的具体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 第32页 |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道德建设的发展 | 第32-35页 |
(一)从“以德治国”的战略高度论述思想道德建设 | 第33页 |
(二)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科学建构 | 第33-34页 |
(三)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 第34页 |
(四)加强道德舆论建设 | 第34-35页 |
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道德建设的拓展 | 第35-37页 |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5-36页 |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第36页 |
(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第36-37页 |
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道德建设的创新及社会公德治理的提出 | 第37-42页 |
(一)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 第37-38页 |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 | 第38-39页 |
(三)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以推进党的建设 | 第39-40页 |
(四)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式 | 第40页 |
(五)提出社会公德治理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我国道德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公德治理 | 第42-54页 |
一、社会公德治理理论概述 | 第42-49页 |
(一)社会公德治理的内涵 | 第42-45页 |
(二)社会公德治理的构成要素 | 第45-48页 |
(三)社会公德治理的主要特征 | 第48-49页 |
二、道德建设与社会公德治理的辩证关系 | 第49-51页 |
(一)社会公德治理是道德建设的时代内容 | 第50页 |
(二)道德建设是社会公德治理的目标 | 第50-51页 |
三、社会公德治理提出的当代价值 | 第51-54页 |
(一)保证了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 第51-52页 |
(二)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52页 |
(三)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我国道德建设视野下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54-67页 |
一、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 | 第54-56页 |
(一)我国社会公德践行现状 | 第54-55页 |
(二)我国社会公德践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二、社会公德失范的理论说明 | 第56-61页 |
(一)社会公德失范概念 | 第56-57页 |
(二)社会公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 第57-60页 |
(三)社会公德失范特点 | 第60-61页 |
三、社会公德失范产生的原因 | 第61-67页 |
(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多元价值观并存 | 第61-63页 |
(二)社会公德机制建设不完善 | 第63-65页 |
(三)个体社会公德意识淡薄 | 第65-67页 |
第四章 我国道德建设视野下社会公德治理的路径建构 | 第67-87页 |
一、治理社会公德失范现有路径的反思 | 第67-71页 |
(一)治理社会公德失范的路径探索 | 第67-69页 |
(二)治理社会公德失范路径的局限性反思 | 第69-70页 |
(三)治理视野对解决社会公德失范问题的贡献 | 第70-71页 |
二、社会公德治理的路径建构 | 第71-87页 |
(一)营造社会公德治理的良好社会环境 | 第71-76页 |
(二)完善社会公德治理的相关机制 | 第76-80页 |
(三)培育治理主体的社会公德意识 | 第80-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附件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