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第一节 “沉郁顿挫”文学史溯源 | 第9-17页 |
一、“沉郁顿挫”诗史溯源 | 第9-12页 |
二、“沉郁顿挫”词史溯源 | 第12-17页 |
第二节 杜诗辛词情感风貌历代评述综论 | 第17-24页 |
一、杜诗情感风貌历代评述综论 | 第17-19页 |
二、辛词情感风貌历代评述综论 | 第19-21页 |
三、历代杜辛并举比较研究综论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杜诗辛词沉郁之风比较 | 第24-69页 |
第一节 沉郁风格之题材叙写 | 第24-33页 |
一、怀古咏史:今古兴亡中的回环思忖 | 第24-29页 |
二、登高而赋:登临瞻望下的触目感怀 | 第29-33页 |
第二节 沉郁风格之意象生发 | 第33-52页 |
一、动物意象:骐骥鸟兽意托心 | 第33-39页 |
二、植物意象:一花一木物凝神 | 第39-46页 |
三、物侯及其他:日暮悲笳动,风雨正崔嵬 | 第46-47页 |
四、总结与比较:志以物迁,词以情发 | 第47-52页 |
第三节 沉郁风格之情感涵容 | 第52-69页 |
一、“穷年叹息忧黎元,老子白发颇堪哀”的家国情怀 | 第52-59页 |
二、“万事长嗟还惊笑,千古文章色凄凉”的悲情喜剧 | 第59-63页 |
三、“春山无伴独相求,痛语偏从旷逸出”的避世之思 | 第63-69页 |
第三章 杜诗辛词顿挫之法比较 | 第69-88页 |
第一节 抑扬飞沉,铿锵拗仄之声情用韵 | 第69-75页 |
第二节 承转曲张,逆折措置之句法语义 | 第75-80页 |
第三节 奇崛雄深,开阖顿宕之章法气韵 | 第80-88页 |
第四章 杜诗辛词沉郁顿挫作品形成与表现异同之原因分析 | 第88-109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催生的家国情怀 | 第88-93页 |
一、硝烟频起: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第88-91页 |
二、一隅偏安:带雨云埋一半山,别有人间行路难 | 第91-93页 |
第二节 人生经历酝酿的郁郁之思 | 第93-104页 |
一、诗中圣哲:生年多病常为客,许身稷契一何愚 | 第93-98页 |
二、词坛飞将: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 第98-104页 |
第三节 万古肝胆,健笔柔情:诗词体式之美感特质比较 | 第104-10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9-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1页 |
导师简介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3页 |
后记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