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3-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2.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4.1 国外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4.2 国内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1.4.3 小结 | 第23-24页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24-25页 |
1.5.1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4页 |
1.5.2 论文研究的难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5页 |
2.1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相关概念 | 第25-26页 |
2.1.1 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 第25页 |
2.1.2 通借通还服务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2.1 图书馆学五定律 | 第26-28页 |
2.2.2 图书馆学新五定律 | 第28页 |
2.3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管理体系模式 | 第28-30页 |
2.3.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概述 | 第28-29页 |
2.3.2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总分馆模式 | 第29-30页 |
2.4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相关法律规范 | 第30-31页 |
2.5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基本通用技术 | 第31-32页 |
2.6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物流系统 | 第32页 |
2.7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读者类型分析 | 第32-33页 |
2.8 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意义目的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天津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 第35-43页 |
3.1 天津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现状与服务开展背景 | 第35-37页 |
3.1.1 天津公共图书馆现状 | 第35-36页 |
3.1.2 通借通还服务开展背景 | 第36-37页 |
3.2 天津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内容 | 第37-38页 |
3.3 天津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技术手段 | 第38-40页 |
3.3.1 OPAC系统 | 第38页 |
3.3.2 REID技术 | 第38-39页 |
3.3.3 ALEPH系统 | 第39-40页 |
3.4 天津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方式 | 第40-41页 |
3.5 天津地区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中的不足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现状分析 | 第43-50页 |
4.1 国外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现状 | 第43-45页 |
4.1.1 日本公共图书馆 | 第43-44页 |
4.1.2 新加坡公共图书馆 | 第44-45页 |
4.2 国内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现状 | 第45-47页 |
4.2.1 上海公共图书馆 | 第45-46页 |
4.2.2 香港公共图书馆 | 第46-47页 |
4.3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的经验 | 第47-50页 |
第五章 通借通还服务基本情况及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 第50-65页 |
5.1 调查目的 | 第50页 |
5.2 调查方式 | 第50-51页 |
5.3 调查实施流程 | 第51-54页 |
5.3.1 问卷设计 | 第51-53页 |
5.3.2 问卷发放和回收 | 第53页 |
5.3.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53-54页 |
5.4 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54-63页 |
5.4.1 参与调查读者人群的基本情况 | 第54-56页 |
5.4.2 通借通还服务的基本利用情况 | 第56-59页 |
5.4.3 基于读者角度的服务成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情况 | 第59-63页 |
5.5 调查结果汇总与讨论 | 第63-65页 |
第六章 天津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优化策略 | 第65-75页 |
6.1 全方位提升公共图书馆自身业务能力 | 第65-70页 |
6.2 增强读者交流活动,做好服务宣传反馈工作 | 第70-71页 |
6.3 优化馆内整体服务环境,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 第71-73页 |
6.4 分馆的合理建设规划及服务质量的提升 | 第73-75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5-7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5-77页 |
7.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77-78页 |
7.2.1 研究不足 | 第77页 |
7.2.2 未来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1 | 第81-82页 |
附录2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