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气象的监测及其对架空输电线路的影响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输电线路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输电线路微气象监测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疲劳寿命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输电线路温度影响的应力状态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微气象监测方案与硬件模块设计 | 第15-26页 |
2.1 微气象区的概念 | 第15页 |
2.2 监测要求及技术规范 | 第15-16页 |
2.2.1 监测对象 | 第15-16页 |
2.2.2 功能要求 | 第16页 |
2.2.3 传感器选型要求 | 第16页 |
2.3 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 第16-18页 |
2.4 监测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第18-25页 |
2.4.1 ARM微控制器模块 | 第18-19页 |
2.4.2 USB转串口通信模块 | 第19页 |
2.4.3 JTAG接口模块 | 第19-20页 |
2.4.4 温湿度监测模块 | 第20-21页 |
2.4.5 气压监测模块 | 第21-22页 |
2.4.6 风速风向监测模块 | 第22-23页 |
2.4.7 OLED显示模块 | 第23-24页 |
2.4.8 存储模块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与测试 | 第26-39页 |
3.1 RealVieWMDK开发环境 | 第26页 |
3.2 系统程序设计 | 第26-35页 |
3.2.1 温湿度监测程序设计 | 第27-29页 |
3.2.2 气压监测程序设计 | 第29-30页 |
3.2.3 风速风向程序设计 | 第30-32页 |
3.2.4 显示子程序设计 | 第32-33页 |
3.2.5 存储模块程序设计 | 第33-35页 |
3.3 测试结果 | 第35-38页 |
3.3.1 温湿度 | 第35-36页 |
3.3.2 气压 | 第36-37页 |
3.3.3 风速 | 第37页 |
3.3.4 风向 | 第37-38页 |
3.3.5 OLED显示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架空线微风振动疲劳评估 | 第39-50页 |
4.1 微风振动 | 第39页 |
4.2 风速风向概率分布 | 第39-42页 |
4.2.1 风速概率分布 | 第40页 |
4.2.2 风向概率分布 | 第40-42页 |
4.3 动弯应力应变的计算 | 第42-45页 |
4.3.1 风能输入功率 | 第42-43页 |
4.3.2 架空线自阻尼功率 | 第43-44页 |
4.3.3 架空线动弯应变计算 | 第44-45页 |
4.4 架空线疲劳寿命评估 | 第45-47页 |
4.4.1 安全曲线与疲劳准则 | 第45-46页 |
4.4.2 寿命评估 | 第46-47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47-49页 |
4.5.1 风速风向概率分布下的振动次数与时间 | 第47-48页 |
4.5.2 不同张力下动弯应力 | 第48页 |
4.5.3 不同方法下振幅与动弯应力的比较 | 第48-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温度对架空线机械性能影响分析 | 第50-65页 |
5.1 架空线结构 | 第50页 |
5.2 常温下应力状态仿真分析 | 第50-56页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5.2.2 内外层股线应力特性分析 | 第52-55页 |
5.2.3 模态分析 | 第55-56页 |
5.3 温度影响下应力状态分析 | 第56-64页 |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5.3.2 不同温度下股线应力状态 | 第57-61页 |
5.3.3 径向温差对股线应力的影响 | 第61-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