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造物思想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0-13页 |
1.3.1 国内外关于造物思想的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关于造物思想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1.4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5页 |
1.4.1 国内关于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2 国外关于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研究 | 第14-15页 |
1.4.3 关于近代汉族民间服饰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6 课题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7页 |
1.6.1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2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造型特征 | 第17-30页 |
2.1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形制整体特征 | 第17-19页 |
2.1.1 清末女性上装承袭旧制(1840—1895) | 第17页 |
2.1.2 变法图存时期的变服萌芽(1895—1912) | 第17-18页 |
2.1.3 革命时期的女衫走向开放的剧变(1912—1937) | 第18-19页 |
2.2 造物思想视域下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款式细节流变 | 第19-26页 |
2.2.1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领部形态流变 | 第19-21页 |
2.2.2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袖部形态的流变 | 第21-23页 |
2.2.3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腰身与下摆造型流变 | 第23-26页 |
2.3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裁剪形式变迁 | 第26-30页 |
2.3.1 “里襟连裁-大襟分片型”女衫 | 第26-27页 |
2.3.2 “大襟连裁-里襟分片型”女衫 | 第27-29页 |
2.3.3 关于近代汉族民间女衫衣身破缝的思考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选材与用材 | 第30-39页 |
3.1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选材 | 第30-32页 |
3.2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用材 | 第32-33页 |
3.3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拼缀 | 第33-39页 |
3.3.1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拼接形式 | 第33-36页 |
3.3.2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贴边的考量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装饰手段 | 第39-56页 |
4.1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结构性装饰 | 第39-48页 |
4.1.1 依附于女衫结构的拼缀 | 第39-42页 |
4.1.2 贴合于女衫线条的花边镶 | 第42-44页 |
4.1.3 逐渐含蓄的装饰——嵌、绲 | 第44-48页 |
4.2 近代汉族民间女衫的内涵性装饰 | 第48-56页 |
4.2.1 写实性装饰 | 第48-52页 |
4.2.2 符号性装饰 | 第52-56页 |
第五章 基于女衫流变特征的设计应用实践 | 第56-60页 |
5.1 课题实践应用设计说明 | 第56-57页 |
5.2 课题实践应用设计及款式构思 | 第57-59页 |
5.2.1 设计效果构想 | 第57-58页 |
5.2.2 设计款式构思 | 第58-59页 |
5.3 课题实践应用实物展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66-67页 |
附录 2: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女衫测量数据 | 第67-72页 |
附录 3: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女衫实物信息 | 第72-86页 |
附录 4:作者采集民间服饰传习馆女衫实物样本数据场景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