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影子银行”界定研究 | 第10-11页 |
1.2.2 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3 金融稳定性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4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 第14-15页 |
1.2.5 总体评述 | 第15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研究难点 | 第16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1.3.4 论文不足之处 | 第17页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17-19页 |
2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概述 | 第19-34页 |
2.1 中美影子银行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中国影子银行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2 美国影子银行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2 中美影子银行结构概述 | 第20-23页 |
2.2.1 中国影子银行结构 | 第20-21页 |
2.2.2 美国影子银行结构 | 第21-23页 |
2.3 中美影子银行规模 | 第23-25页 |
2.3.1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 | 第23-24页 |
2.3.2 美国影子银行规模 | 第24-25页 |
2.4 中美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 | 第25-34页 |
2.4.1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模型 | 第25-26页 |
2.4.2 中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 | 第26-29页 |
2.4.3 美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算 | 第29-34页 |
3 金融稳定性相关理论 | 第34-53页 |
3.1 金融稳定定义 | 第34-35页 |
3.2 金融稳定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3.2.1 金融监管因素 | 第35-36页 |
3.2.2 宏观经济因素 | 第36页 |
3.2.3 银行挤兑 | 第36页 |
3.2.4 金融创新因素 | 第36-37页 |
3.3 金融稳定性测算方法 | 第37页 |
3.4 中美金融稳定性测算 | 第37-53页 |
3.4.1 中国金融稳定性测算 | 第39-45页 |
3.4.2 美国金融稳定性测算 | 第45-53页 |
4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53-56页 |
4.1 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 | 第53-54页 |
4.2 加大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 第54页 |
4.3 扩大资本流动性风险 | 第54-55页 |
4.4 加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 第55-56页 |
5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 第56-63页 |
5.1 变量选取 | 第56-57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57页 |
5.3 数据来源 | 第57-58页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5.4.1 中国回归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4.2 美国回归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5.5 实证结论 | 第61-63页 |
6 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63-68页 |
6.1 微观机构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 第64页 |
6.2 建立风险隔离机制 | 第64-65页 |
6.3 限制保险、基金公司的风险外部传递 | 第65页 |
6.4 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 第65-66页 |
6.5 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监管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