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基于双目视觉的工件圆弧轮廓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双目视觉测量技术研究动态 | 第10页 |
1.2.2 空间圆弧轮廓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圆弧类工件轮廓三维测量总体方案设计 | 第14-21页 |
2.1 双目视觉基本原理 | 第14-15页 |
2.2 双目视觉三维测量系统硬件组成 | 第15-18页 |
2.2.1 系统结构与装置 | 第15页 |
2.2.2 工业摄像机与镜头 | 第15-16页 |
2.2.3 光源系统 | 第16-18页 |
2.2.4 计算机选型 | 第18页 |
2.3 双目视觉三维测量系统软件实现 | 第18-20页 |
2.3.1 系统软件实现流程 | 第18-19页 |
2.3.2 系统软件的结构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圆弧类工件轮廓三维测量系统标定及预处理 | 第21-36页 |
3.1 摄像机成像模型 | 第21-26页 |
3.1.1 线性模型 | 第21-24页 |
3.1.2 非线性模型 | 第24-25页 |
3.1.3 立体视觉模型 | 第25-26页 |
3.2 摄像机参数标定 | 第26-31页 |
3.3 预处理算法研究 | 第31-35页 |
3.3.1 极线校准 | 第31-32页 |
3.3.2 图像去噪声 | 第32-34页 |
3.3.3 图像去背景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圆弧轮廓特征提取与匹配方法的研究 | 第36-49页 |
4.1 Sobel边缘检测算子简介 | 第36-37页 |
4.2 卷积运算及纹理特征归一化 | 第37-40页 |
4.2.1 自适应卷积运算 | 第37-38页 |
4.2.2 纹理特征 | 第38-39页 |
4.2.3 归一化融合灰度值 | 第39-40页 |
4.3 极坐标直方图提取边缘轮廓点 | 第40-42页 |
4.3.1 极坐标分布直方图 | 第40-41页 |
4.3.2 利用一般正态分布求得边缘轮廓点 | 第41-42页 |
4.4 轮廓点提取算法实验 | 第42-44页 |
4.4.1 对比分析实验 | 第42-43页 |
4.4.2 不同光照亮度下参数自适应实验 | 第43-44页 |
4.5 基于纹理特征的形状描述 | 第44-45页 |
4.5.1 形状描述 | 第44-45页 |
4.5.2 相似性度量 | 第45页 |
4.6 联合极线约束相似性度量匹配及实验分析 | 第45-48页 |
4.6.1 联合极线约束相似性度量 | 第45-46页 |
4.6.2 本章算法匹配效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4.6.3 耗时及准确率测试 | 第4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空间圆弧拟合方法的研究 | 第49-55页 |
5.1 基于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空间圆弧拟合 | 第49-51页 |
5.1.1 拉格朗日乘子法简介 | 第49页 |
5.1.2 空间圆弧拟合方法研究 | 第49-51页 |
5.2 基于RANSAC算法的空间圆拟合算法 | 第51-53页 |
5.2.1 RANSAC算法简介 | 第51-52页 |
5.2.2 基于RANSAC算法的三维拟合 | 第52-53页 |
5.3 空间圆弧轮廓半径测量实验 | 第53-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圆弧类工件轮廓的测量实验与分析 | 第55-64页 |
6.1 测量结果及精度分析 | 第55-61页 |
6.1.1 内外双轮廓圆弧工件测量 | 第55-57页 |
6.1.2 复杂纹理圆弧工件测量 | 第57-58页 |
6.1.3 半段圆弧工件测量 | 第58-59页 |
6.1.4 精度评价 | 第59-61页 |
6.2 误差分析 | 第61-63页 |
6.2.1 系统误差分析 | 第61页 |
6.2.2 相机标定误差分析 | 第61-63页 |
6.2.3 空间拟合误差分析 | 第6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页 |
7.2 创新点 | 第64-65页 |
7.3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