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佛教论文--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彿教六和敬思想及其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3-17页
第一章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7-28页
    第一节 “六和敬”的词源与用法分析第17-19页
        一、六和敬的词源第17-18页
        二、六和敬的用法第18-19页
    第二节 古印度的和敬思想第19-23页
        一、古印度正统派的和敬思想第19-21页
        二、古印度非正统派的和敬思想第21-23页
    第三节 中国的和谐思想及其对中国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影响第23-28页
        一、中国的和谐思想第23-25页
        二、中国佛教六和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25-28页
第二章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第28-44页
    第一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提出的原因和过程第28-29页
        一、六和敬思想提出的原因第28页
        二、六和敬思想提出的过程第28-29页
    第二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9-35页
        一、四圣谛第29-31页
        二、八正道第31-33页
        三、十二因缘第33-34页
        四、三法印第34-35页
    第三节 印度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主要内容第35-39页
        一、第一和敬是“身和同住”第35-36页
        二、第二和敬是“口和无诤”第36页
        三、第三和敬是“意和同悦”第36-37页
        四、第四和敬是“戒和同修”第37-38页
        五、第五和敬是“见和同解”第38页
        六、第六和敬是“利和同均”第38-39页
    第四节 从关系上看六和敬思想第39-44页
        一、六和敬与缘起论第39-40页
        二、六和敬与性空论第40-41页
        三、六和敬与无常论第41-42页
        四、六和敬与觉悟论第42-44页
第三章 佛教与其他主要文化传统和敬思想的比较第44-60页
    第一节 基督教的和敬思想与佛教和敬思想的比较第44-51页
        一、基督教和敬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44-47页
        二、基督教和敬与佛教和敬思想的比较第47-51页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和敬思想与印度和谐思想的比较第51-57页
        一、中国传统和敬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51-54页
        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印度和谐思想的比较第54-57页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理论的重要特征第57-60页
        一、普遍性第57-58页
        二、和谐性第58页
        三、善恶性第58-59页
        四、解脱性第59-60页
第四章 佛教六和敬的伦理和精神价值第60-69页
    第一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伦理原则第60-62页
        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原则第60-61页
        二、“止恶扬善”的伦理原则第61-62页
        三、“劝善度人”的伦理原则第62页
    第二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伦理价值第62-65页
        一、维护人格的尊严意识第62-63页
        二、责任担当的道德自觉第63-64页
        三、人人平等的社会关怀第64-65页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的精神价值第65-69页
        一、“以心为本”精神价值第65-66页
        二、“以戒为师”精神价值第66-67页
        三、“同体共生”精神价值第67-69页
第五章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个人、社会发展的意义第69-78页
    第一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个人修养的启示第69-72页
        一、六和敬与道德培养第69-70页
        二、六和敬与人生观建构第70-71页
        三、六和敬与生命终极价值的追寻第71-72页
    第二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启示第72-75页
        一、六和敬与和谐社会建设第72-73页
        二、六和敬与经济管理第73-74页
        三、六和敬与伦理教育第74-75页
    第三节 佛教六和敬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第75-78页
        一、对维护世界和平的启示第75-76页
        二、对自然环保的启示第76页
        三、净化社会人心的启示第76-78页
结语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造性学习中新颖联结形成对记忆的影响及神经机制
下一篇: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