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2.1 合作创新网络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2.1.1 多维邻近性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2.1.2 结构洞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1.3 中间人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2.2 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相关概念综述 | 第22-26页 |
2.2.1 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内涵 | 第22-24页 |
2.2.2 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特性 | 第24-25页 |
2.2.3 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角色构成及重要性 | 第25-26页 |
2.3 合作创新网络中守门人识别方法综述 | 第26-27页 |
2.4 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研究述评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案 | 第30-42页 |
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第30-34页 |
3.1.1 城市群选取与划分 | 第30-32页 |
3.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32-34页 |
3.2 基于多维邻近性的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识别模型构建 | 第34-38页 |
3.3 合作创新网络指标体系构建 | 第38-40页 |
3.4 我国电信领域合作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识别与贡献测度 | 第42-62页 |
4.1 我国电信领域合作创新网络分析 | 第42-53页 |
4.1.1 城市群合作创新子网络分析 | 第42-47页 |
4.1.2 认知合作创新子网络分析 | 第47-53页 |
4.2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的识别 | 第53-59页 |
4.2.1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中间人的识别 | 第53-56页 |
4.2.2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角色的识别与分析 | 第56-59页 |
4.3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贡献测度 | 第59-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结构与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 第62-79页 |
5.1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结构 | 第62-65页 |
5.1.1 基于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规模的城市群聚类 | 第62-63页 |
5.1.2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角色构成与联系类型 | 第63-65页 |
5.2 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结构与贡献度的模式分析 | 第65-70页 |
5.2.1 第一类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结构与贡献度分析 | 第66-68页 |
5.2.2 第二类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结构与贡献度分析 | 第68-69页 |
5.2.3 第三类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结构与贡献度分析 | 第69-70页 |
5.3 第三类城市群合作创新网络守门人结构与贡献度的内部分析 | 第70-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3页 |
6.1 结论研究 | 第79-81页 |
6.2 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 第81-83页 |
6.2.1 政策建议 | 第81-82页 |
6.2.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