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7-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第一章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 | 第13-16页 |
1.干旱对植物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 干旱抑制植物的生长、加快植株的衰老 | 第13页 |
1.2 干旱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 第13页 |
1.3 干旱导致细胞原生质失水 | 第13-14页 |
2.植物对干旱的响应 | 第14-16页 |
2.1 植物形态结构对干旱的响应 | 第14页 |
2.2 植物膜系统对干旱的响应 | 第14页 |
2.3 信号转导过程对干旱的响应 | 第14-15页 |
2.3.1 干旱胁迫信号的感知 | 第14页 |
2.3.2 干旱胁迫信号的转导 | 第14-15页 |
2.3.3 植物通过干旱胁迫信号诱导基因进行表达 | 第15页 |
2.4 光合系统对干旱的响应 | 第15页 |
2.5 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的响应 | 第15页 |
2.6 抗氧化系统对干旱的响应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转录组测序 | 第16-17页 |
2.转录组水平的耐旱研究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1.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2.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19-65页 |
第一章 干旱胁迫下棉花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19-32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1.3 棉花幼苗干旱胁迫处理 | 第21页 |
1.4 c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 第21页 |
1.5 转录组数据的分析 | 第21-22页 |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2-2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23-30页 |
2.1 转录组数据的分析 | 第23-24页 |
2.2 样品相关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 棉花转录组响应干旱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25页 |
2.4 干旱胁迫后棉花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类 | 第25-26页 |
2.5 干旱胁迫后棉花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通路分析 | 第26-27页 |
2.6 干旱胁迫后棉花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热图分析 | 第27-29页 |
2.7 干旱胁迫后棉花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 第29-30页 |
2.7.1 棉花总RNA的提取、反转录 | 第29页 |
2.7.2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 | 第29-30页 |
3.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干旱胁迫下棉花转录组数据的深度挖掘 | 第32-52页 |
1.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1.2.1 棉花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33页 |
1.2.2 棉花干旱转录本的深度挖掘 | 第33页 |
1.2.3 生物信息分析 | 第33页 |
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3-3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2.1 棉花干旱胁迫下转录组数据的深度挖掘 | 第34-46页 |
2.1.1 棉花干旱胁迫下光合作用通路分析 | 第34-37页 |
2.1.2 qRT-PCR验证光合作用通路差异表达基因 | 第37-38页 |
2.1.3 棉花干旱胁迫下DNA损伤修复途径分析 | 第38-40页 |
2.1.4 qRT-PCR验证DNA损伤修复通路差异表达基因 | 第40-41页 |
2.1.5 棉花干旱胁迫下转录因子调控分析 | 第41-45页 |
2.1.6 棉花干旱下渗透调节系统、活性氧清除系统 | 第45-46页 |
3.讨论 | 第46-52页 |
3.1 转录因子在棉花干旱胁迫下的变化 | 第46-47页 |
3.2 光合作用途径对棉花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47-48页 |
3.3 DNA损伤修复途径对棉花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48-50页 |
3.4 渗透调节和活性氧清除系统对棉花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50页 |
3.5 棉花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网络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棉花油质蛋白基因GhOleosin1的克隆和原核表达 | 第52-65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3-56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1.3.1 GhOleosin1荧光定量分析 | 第54页 |
1.3.2 GhOleosin1ORF的扩增 | 第54页 |
1.3.3 GhOleosin1原核系统的构建 | 第54-55页 |
1.3.4 GhOleosin1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页 |
1.3.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55-56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6-63页 |
2.1 干旱诱导的GhOleosin1的相对表达分析 | 第56-57页 |
2.1.1 棉花干旱胁迫下转录组中GhOleosin1的相对表达分析 | 第56页 |
2.1.2 棉花干旱胁迫下转录组中GhOleosin1的相对表达分析 | 第56-57页 |
2.2 GhOleosin1ORF的扩增 | 第57页 |
2.3 原核表达载的构建 | 第57-58页 |
2.4 GhOleosin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8-61页 |
2.4.1 GhOleosin1理化性质分析 | 第58页 |
2.4.2 GhOleosin1保守结构域预测 | 第58-59页 |
2.4.3 GhOleosin1信号肽、跨膜结构域和三级结构的预测 | 第59页 |
2.4.4 GhOleosin1亚细胞定位预测分析 | 第59-60页 |
2.4.5 GhOleosin1亲疏水性预测分析 | 第60页 |
2.4.6 GhOleosin1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原件分析 | 第60-61页 |
2.5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61-63页 |
3.讨论 | 第63-65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5页 |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
参与课题及发表文章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