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经济作物病虫害论文--油料作物病虫害论文--大豆病虫害论文

大豆抗疫病基因发掘及特异性标记开发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6页
    1.1 大豆疫病概况第13-14页
        1.1.1 大豆疫病发生与危害第13页
        1.1.2 大豆疫病病原第13页
        1.1.3 大豆疫病症状第13-14页
        1.1.4 大豆疫霉毒力的变异第14页
        1.1.5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第14页
    1.2 大豆抗疫病研究第14-20页
        1.2.1 质量抗性与数量抗性第14-15页
        1.2.2 大豆抗性资源的鉴定和发掘第15-17页
        1.2.3 大豆抗疫病基因的鉴定和作图第17-20页
    1.3 大豆抗疫病基因发掘方法第20-24页
        1.3.1 传统抗疫病基因的发掘和定位第20-21页
        1.3.2 QTL-seq方法第21-24页
    1.4 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候选基因的鉴定和克隆第24-25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大豆抗疫病新基因RpsHC18的候选基因鉴定及特异性标记的开发第26-5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33页
        2.1.1 植物材料第26页
        2.1.2 大豆疫霉分离物第26-27页
        2.1.3 抗性鉴定方法第27-28页
        2.1.4 二代混池测序文库的构建及Illumina测序第28-29页
        2.1.5 SNP-index的计算和QTL-seq分析第29页
        2.1.6 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候选基因的发掘第29-30页
        2.1.7 基于候选基因特异性标记的开发和验证第30-32页
        2.1.8 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量分析第32-3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3-48页
        2.2.1 抗大豆疫病表型鉴定第33-34页
        2.2.2 亲本和抗、感池重测序数据分析第34页
        2.2.3 SNP-index分析以及RpsHC18抗病候选区域的鉴定第34页
        2.2.4 RpsHC18抗疫病候选区域的验证及精细定位第34-40页
        2.2.5 RpsHC18候选基因中非同义突变SNPs(nsSNP)及单倍型分析第40-42页
        2.2.6 RpsHC18特异性标记的开发第42-48页
    2.3 结论与讨论第48-51页
第三章 大豆抗疫病新基因RPSZS18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分析第51-7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2-54页
        3.1.1 植物材料第52页
        3.1.2 大豆疫霉分离物第52页
        3.1.3 抗性鉴定第52页
        3.1.4 大豆品种全基因组重测序第52-53页
        3.1.5 InDel标记精细定位RpsZS18第53页
        3.1.6 RpsZS18抗病性关联突变的鉴定以及候选基因的预测第53页
        3.1.7 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第53-5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4-67页
        3.2.1 表型鉴定第54-58页
        3.2.2 定位区间内的InDel开发和重组位点鉴定第58页
        3.2.3 RpsZS18候选基因单倍型分析第58-63页
        3.2.4 RpsZS18候选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63-67页
    3.3 结论与讨论第67-70页
第四章 大豆抗疫病基因RPSYD25精细作图及候选基因鉴定第70-8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4.1.1 植物材料第71页
        4.1.2 抗性表型鉴定第71-72页
        4.1.3 植物DNA的提取第72页
        4.1.4 SSR分析及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72页
        4.1.5 定位区间内重组事件的鉴定及候选基因的发掘第72页
        4.1.6 RpsYD25共分离标记在不同大豆品种之间的有效性检测第72-7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3-83页
        4.2.1 表型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第73页
        4.2.2 RpsYD25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73-77页
        4.2.3 RpsYD25初定位区间重组家系的筛选和鉴定第77-78页
        4.2.4 RpsYD25共分离标记的鉴定第78-83页
    4.3 结论与讨论第83-8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作者简历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进化机制及XA23与HR功能相关的重要氨基酸的分析
下一篇:农产品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农药助剂残留检测方法及消解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