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研究的思路、框架和方法 | 第13-14页 |
(四)本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界说 | 第15-25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1. 素养与哲学素养 | 第15-16页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 | 第16-17页 |
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 | 第17-18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主要内容 | 第18-25页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 第18-20页 |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力 | 第20-21页 |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品格 | 第21-25页 |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25-33页 |
(一)奠定大学生成长的理论根基 | 第25-27页 |
1.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25-26页 |
2. 帮助大学生形成“唯物、辩证”的人生态度 | 第26-27页 |
(二)提高大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 第27-29页 |
1. 提高大学生对哲学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 第27-28页 |
2. 提高大学生自觉反思批判的能力 | 第28-29页 |
(三)引导大学生辨明前进方向 | 第29-33页 |
1. 引导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 | 第30页 |
2. 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 第30-33页 |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 第33-38页 |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缺失的表现 | 第33-35页 |
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够重视 | 第33页 |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够系统 | 第33-34页 |
3. 欠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能力 | 第34页 |
4. 缺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境界 | 第34-35页 |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缺失的原因 | 第35-38页 |
1. 社会对哲学的冷淡 | 第35-36页 |
2. 哲学教育上的不足 | 第36页 |
3. 对哲学学科的误解 | 第36-37页 |
4. 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37-38页 |
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培育路径 | 第38-45页 |
(一)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 | 第38-39页 |
1. 激发大学生哲学学习的兴趣 | 第38页 |
2. 重视大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 第38-39页 |
(二)提升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水平及事业情怀 | 第39-40页 |
1. 提升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水平 | 第39页 |
2. 提升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水平 | 第39-40页 |
3. 提升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事业情怀 | 第40页 |
(三)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模式 | 第40-42页 |
1. 以领悟理论面向实践为导向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 第41页 |
2. 在博采众长创新发展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 第41-42页 |
(四)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素养 | 第42-45页 |
1. 养成修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 | 第42页 |
2. 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生境界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