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某电动汽车侧面碰撞的耐撞性设计和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汽车侧面碰撞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1.1 侧面碰撞研究的重要性第12-13页
        1.1.2 汽车B柱的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侧面碰撞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5-16页
    1.3 我国侧碰法规以及C-NCAP的介绍第16-17页
        1.3.1 侧面碰撞法规内容第16-17页
        1.3.2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简介第17页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7-20页
2 整车碰撞安全理论分析第20-25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碰撞过程中的基本力学方程第20-22页
        2.2.1 物质运动方程第20-21页
        2.2.2 守恒方程第21页
        2.2.3 边界条件第21-22页
    2.3 薄壳理论第22-23页
    2.4 显式求解-中心差分算法第23页
    2.5 接触算法第23-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3 侧碰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可信性分析第25-38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建立第25-29页
        3.2.1 模型的几何清理和网格划分原则第25-26页
        3.2.2 材料、属性定义第26-27页
        3.2.3 部件的连接第27-29页
    3.3 MDB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9-33页
        3.3.1 移动变形壁障车尺寸要求第29-31页
        3.3.2 接触定义第31页
        3.3.3 沙漏控制第31-32页
        3.3.4 时间步长控制第32页
        3.3.5 输出设置第32-33页
    3.4 MDB-侧碰有限元模型的对标验证第33-37页
        3.4.1 碰撞能量验证第34-35页
        3.4.2 车体变形对标第35页
        3.4.3 车身加速度及速度对标第35-36页
        3.4.4 车身侵入量对标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4 某电动汽车侧面碰撞结构耐撞性分析第38-50页
    4.1 引言第38页
    4.2 B柱变形理论第38-39页
    4.3 MDB-侧碰仿真分析过程第39-46页
        4.3.1 汽车运动变形分析第39-42页
        4.3.2 侵入速度、加速度分析第42-44页
        4.3.3 侵入量分析第44-46页
    4.4 力的传递分析第46-47页
    4.5 碰撞能量吸收管理分析第47-48页
    4.6 结构变形分析第48-49页
    4.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5 某电动汽车侧面结构耐撞性能的优化设计第50-57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优化思路第50-52页
        5.2.1 B柱结构第51页
        5.2.2 车门结构第51页
        5.2.3 降低二次碰撞速度第51页
        5.2.4 门槛梁结构第51-52页
    5.3 优化方案第52-53页
        5.3.1 车门结构的优化设计第52页
        5.3.2 B柱结构的优化设计第52页
        5.3.3 门槛梁结构的优化设计第52-53页
    5.4 改进设计后的整车有限元仿真验证第53-56页
    5.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6 侧面碰撞约束系统仿真分析第57-63页
    6.1 引言第57-58页
    6.2 乘员约束系统有限元建模第58-60页
    6.3 计算结果分析第60-62页
    6.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7 总结及展望第63-66页
    7.1 全文总结第63-64页
    7.2 工作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以造型风格为导向的汽车形面光影研究
下一篇:膜片弹簧离合器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