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沟谷偏转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滑坡-碎屑流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滑坡-碎屑流的理论研究第13-14页
        1.2.2 滑坡-碎屑流模型试验研究第14-16页
        1.2.3 滑坡-碎屑流数值模拟研究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第17-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创新点第17-18页
        1.3.3 研究思路第18-20页
2 沟谷偏转型滑坡场地特征与运动距离预测第20-32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沟谷偏转型滑坡场地特征与分类第20-26页
        2.2.1 沟谷偏转型滑坡场地特征第20-23页
        2.2.2 沟谷偏转型滑坡场地分类第23-26页
    2.3 沟谷偏转型滑坡运动距离预测第26-30页
        2.3.1 沟谷偏转型滑坡数据处理第26-27页
        2.3.2 滑坡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第27-28页
        2.3.3 滑坡运动距离预测模型第28-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室内滑坡碎屑流模型试验研究第32-51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模型试验第32-37页
        3.2.1 试验目的第32页
        3.2.2 试验装置第32-33页
        3.2.3 试验方案第33-37页
    3.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7-49页
        3.3.1 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规律第37-40页
        3.3.2 滑坡-碎屑流堆积分布规律第40-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离散元模拟方法与参数标定第51-67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第51-56页
        4.2.1 离散元法的基本假设第51-52页
        4.2.2 颗粒单元的基本属性第52页
        4.2.3 颗粒单元的接触模型第52-54页
        4.2.4 颗粒单元的接触判断第54-55页
        4.2.5 时间步长第55页
        4.2.6 EDEM软件介绍第55-56页
    4.3 参数标定第56-65页
        4.3.1 参数标定方法第57-58页
        4.3.2 堆积角仿真试验第58-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5 滑坡碎屑流数值模型与分析第67-84页
    5.1 引言第67页
    5.2 滑坡-碎屑流数值模型第67-70页
        5.2.1 滑槽模型第67页
        5.2.2 碎屑流模型第67-69页
        5.2.3 模型参数第69页
        5.2.4 碎屑流模拟第69-70页
    5.3 数值模型可靠性验证第70-74页
        5.3.1 滑坡碎屑流的运动特征验证第70-72页
        5.3.2 滑坡碎屑流的堆积分布特征验证第72-74页
    5.4 滑坡碎屑流运动特征分析第74-82页
        5.4.1 碎屑流颗粒速度分布特征第74-76页
        5.4.2 碎屑流颗粒分布特征第76-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6 滑坡碎屑流地形因子对运动参数的影响分析第84-94页
    6.1 引言第84页
    6.2 研究方案第84-88页
        6.2.1 研究方法第84页
        6.2.2 数值模型和模拟参数选取第84-85页
        6.2.3 模拟方案第85-86页
        6.2.4 分析方法第86页
        6.2.5 运动参数指标选取第86-88页
    6.3 滑坡运动参数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第88-91页
        6.3.1 L*的影响因子敏感度分析第88-89页
        6.3.2 ν*的影响因子敏感度分析第89-91页
    6.4 运动参数与显著性地形因子关系分析第91-93页
        6.4.1 L*与显著性地形因子的关系分析第91-92页
        6.4.2 ν*与显著性地形因子的关系分析第92-93页
    6.5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结论第94-95页
展望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10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子管理的石脑油中不同族烃类分子定向分离研究
下一篇:粘性泥石流拦砂坝后回淤坡度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