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公共体育场馆方面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公共服务及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3 互联网+对体育公共服务影响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二章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21-25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体育公共服务 | 第21-22页 |
2.1.2 大型体育场馆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公共物品理论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35页 |
3.1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现状 | 第25-27页 |
3.1.1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设施 | 第25-26页 |
3.1.2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3.2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2页 |
3.2.1 使用效率低,锻炼时间集中、峰值短 | 第27-28页 |
3.2.2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 第28页 |
3.2.3 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场地使用效率不均衡 | 第28-29页 |
3.2.4 场馆租赁模式单一 | 第29-30页 |
3.2.5 体育场馆服务方式传统 | 第30-32页 |
3.3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3.3.1 大众体育消费意识不强 | 第32-33页 |
3.3.2 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市场化不足 | 第33页 |
3.3.3 体育文化建设滞后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大学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借鉴 | 第35-49页 |
4.1 国外大学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 | 第35-40页 |
4.1.1 美国 | 第35-37页 |
4.1.2 英国 | 第37-39页 |
4.1.3 德国 | 第39-40页 |
4.2 国内大学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主要做法 | 第40-43页 |
4.2.1 清华大学 | 第40-41页 |
4.2.2 深圳大学 | 第41-42页 |
4.2.3 其他 | 第42-43页 |
4.3 国内外大学体育场馆公共服务的经验借鉴 | 第43-48页 |
4.3.1 合理规划综合建设 | 第44-45页 |
4.3.2 高校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运营市场化 | 第45-47页 |
4.3.3 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49-55页 |
5.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制度建设 | 第49页 |
5.2 深化改革,推动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市场化 | 第49-51页 |
5.2.1 深度挖掘场馆可开发资源,错峰使用场地 | 第50页 |
5.2.2 利用学校人才资源,提供专业指导训练 | 第50页 |
5.2.3 部分场地出租给专业公司进行运营 | 第50-51页 |
5.2.4 租赁模式多元化 | 第51页 |
5.2.5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举办赛事活动 | 第51页 |
5.3 以人为本,提升体育场馆公共服务水平 | 第51-53页 |
5.3.1 开设体育场馆微信服务号 | 第52页 |
5.3.2 开发体育场馆应用 | 第52-53页 |
5.3.3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 | 第53页 |
5.3.4 建立便捷的体育场馆服务反馈模式 | 第5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1 | 第60-63页 |
附录2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