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11-18页 |
1.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含义及特点 | 第11-12页 |
1.1.1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含义 | 第11-12页 |
1.1.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特点 | 第12页 |
1.2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2.1 起诉便宜主义 | 第12-13页 |
1.2.2 公诉权理论 | 第13页 |
1.2.3 诉讼经济原则 | 第13-14页 |
1.2.4 刑法的谦抑性理论 | 第14页 |
1.3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意义 | 第14-18页 |
第2章 典型国家和地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考察与评析 | 第18-26页 |
2.1 美国缓起诉制度 | 第18-19页 |
2.1.1 起源与发展 | 第18页 |
2.1.2 适用范围 | 第18-19页 |
2.1.3 运行模式 | 第19页 |
2.2 德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19-21页 |
2.2.1 起源及发展 | 第19-20页 |
2.2.2 适用范围 | 第20页 |
2.2.3 运行模式 | 第20-21页 |
2.3 日本的起诉犹豫制度 | 第21-22页 |
2.3.1 起源及发展 | 第21页 |
2.3.2 范围及运行模式 | 第21-22页 |
2.4 我国台湾地区的缓起诉制度 | 第22-23页 |
2.4.1 起源及发展 | 第22页 |
2.4.2 适用范围 | 第22页 |
2.4.3 运行模式 | 第22-23页 |
2.5 相关评析 | 第23-26页 |
2.5.1 异同比较 | 第23-24页 |
2.5.2 利弊分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 第26-36页 |
3.1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及基本内容 | 第26-29页 |
3.1.1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 | 第26-27页 |
3.1.2 基本内容 | 第27-29页 |
3.2 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9-36页 |
3.2.1 适用范围过窄 | 第30-31页 |
3.2.2 附加条件模糊不清 | 第31-32页 |
3.2.3 法律效力规定矛盾 | 第32-33页 |
3.2.4 适用程序和制约监督机制可操作性不强且有矛盾 | 第33-36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构想 | 第36-40页 |
4.1 扩大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范围 | 第36页 |
4.2 明确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及考量因素 | 第36-37页 |
4.3 明确附条件不起诉的法律效力 | 第37页 |
4.4 细化附条件不起诉的考察帮教措施 | 第37-38页 |
4.5 进一步强化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制约机制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