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保定人保“阜平模式”开展情况 | 第17-31页 |
2.1 实行联办共保的经营模式 | 第17-19页 |
2.2 建立巨灾风险补偿机制 | 第19-22页 |
2.3 开发特色农险,为保户提供双重保障 | 第22-29页 |
2.3.1 特色农险产品种类及保障内容 | 第22-24页 |
2.3.2 特色农险是以“基本+补充”的方式开展业务 | 第24-25页 |
2.3.3 阜平县县级财政补贴型农险近几年承保情况 | 第25-28页 |
2.3.4 阜平县县级财政补贴型农险近几年理赔情况 | 第28-29页 |
2.4 “保险+信贷”为保户提供资金支持 | 第29-31页 |
第3章 阜平县当地村民对“阜平模式”的反馈分析 | 第31-37页 |
3.1 村民的年龄分布及受教育程度,影响其保险意识及投保意愿 | 第31-32页 |
3.2 家庭生产类型和劳动力人口数受当地产业发展影响 | 第32-33页 |
3.3 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应加大宣传力度 | 第33-34页 |
3.4 双重保障为农户风险兜底,减少农民经济损失 | 第34-35页 |
3.5 保户对参保的农险总体满意度较高 | 第35-37页 |
第4章 保定人保“阜平模式”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7-48页 |
4.1 保定人保“阜平模式”开展成功之处 | 第37-44页 |
4.1.1 转变经营模式,通过政府的参与使保险扶贫发挥更好的效果 | 第37-38页 |
4.1.2 农业保险扶贫贵在因地制宜,重在挖掘地方产业 | 第38页 |
4.1.3 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双重保障更加符合农民的需求 | 第38-39页 |
4.1.4 解决贫困地区农户融资难、无担保抵押物问题 | 第39页 |
4.1.5 保险公司各项成本降低且手续简化,促进农业保险的全覆盖 | 第39-42页 |
4.1.6 农民参保意愿较以前提高,保险意识增强 | 第42-44页 |
4.2 保定人保“阜平模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4.2.1 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 | 第44页 |
4.2.2 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互联网急需普及 | 第44-45页 |
4.2.3 贫困群体的保险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5页 |
4.2.4 没有精确区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 第45页 |
4.2.5 补贴统一比例的合理性有待近一步研究 | 第45-46页 |
4.2.6 县域保险服务网络尚不健全 | 第46页 |
4.2.7 保险公司相关工作不到位 | 第46-48页 |
第5章 进一步完善保定人保“阜平模式”的建议 | 第48-52页 |
5.1 健全相关扶贫法律法规,解除农业保险扶贫后顾之忧 | 第48页 |
5.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 第48-49页 |
5.3 加大保险宣传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保险意识 | 第49页 |
5.4 利用各项平台,做到贫困户精准识别和扶助 | 第49-50页 |
5.5 直接补贴变保费补贴,差异化分类实现补贴均衡分配 | 第50页 |
5.6 巩固三农服务站,构建保险服务网络 | 第50-51页 |
5.7 建立考核与奖励机制,督促各项工作更好地进行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