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ZnO@Fe2O3纳米核壳结构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1.1 太阳能电池的背景第11页
        1.1.2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第11-12页
        1.1.3 传统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第12-13页
    1.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第13-16页
        1.2.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背景第13页
        1.2.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第13-14页
        1.2.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第14-16页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第16-18页
        1.3.1 光阳极的特点第16页
        1.3.2 复合薄膜光阳极的研究背景第16-18页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与性能表征第19-29页
    2.0 引言第19页
    2.1 实验试剂、仪器第19-21页
        2.1.1 实验主要原材料第19-20页
        2.1.2 实验仪器设备第20-21页
    2.2 样品性能的表征第21-26页
        2.2.1 X射线衍射表征(XRD)第21-22页
        2.2.2 场发射扫描电镜表征(SEM)第22页
        2.2.3 紫外可见光光度计(UV-Vis)第22-23页
        2.2.4 染料吸附量测试第23页
        2.2.5 光电反应系统第23-24页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第24页
        2.2.7 光致发光表征(PL)第24页
        2.2.8 原子力显微镜(AFM)第24-25页
        2.2.9 太阳能电池I-V测试系统第25页
        2.2.10 光量子效率测试系统(QE)第25-26页
    2.3 实验过程第26-28页
        2.3.1 实验流程第26-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ZnO@Fe_2O_3核壳结构的制备及表征第29-55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ZnO晶种层的制备第29-31页
        3.2.1 制备流程第29-30页
        3.2.2 结果与分析第30-31页
    3.3 ZnO纳米棒阵列的制备第31-32页
        3.3.1 制备流程第31页
        3.3.2 结果与分析第31-32页
    3.4 ZnO@Fe_2O_3核壳结构的制备第32-47页
        3.4.1 制备流程第32-35页
        3.4.2 结果与分析第35-45页
        3.4.3 不同滴量ZnO@Fe_2O_3的影响第45-47页
    3.5 Fe_2O_3光阳极的制备第47-53页
        3.5.1 制备流程第47-48页
        3.5.2 不同退火温度对Fe_2O_3薄膜的影响第48-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四章 基于ZnO@Fe_2O_3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第55-72页
    4.1 引言第55页
    4.2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表征测试第55-58页
        4.2.1 光伏特性测试第55-57页
        4.2.2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第57-58页
    4.3 实验第58-62页
        4.3.1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58-59页
        4.3.2 DSSC光阳极的制备第59-60页
        4.3.3 光阳极的敏化第60-61页
        4.3.4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封装第61页
        4.3.5 电解液的配制与注入第61-62页
    4.4 ZnO@Fe_2O_3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第62-70页
        4.4.1 DSSC光伏特性测试第62-64页
        4.4.2 暗电流测试第64-67页
        4.4.3 光电流测试第67-68页
        4.4.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第68-69页
        4.4.5 光量子效率测试第69-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附件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分数阶Buck变换器的建模与分析
下一篇:基于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新型能量采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