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4页 |
1.1 纳米食品技术 | 第10-16页 |
1.1.1 纳米乳液概述 | 第10-11页 |
1.1.2 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 | 第11-13页 |
1.1.3 高压微射流制备纳米乳液的现状 | 第13-16页 |
1.2 结构脂 | 第16-18页 |
1.2.1 结构脂的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2 松籽油 | 第16-17页 |
1.2.3 松籽油的脂肪酸分布 | 第17-18页 |
1.3 岩藻黄素 | 第18-23页 |
1.3.1 岩藻黄素简介 | 第18页 |
1.3.2 岩藻黄素的结构与性质 | 第18-19页 |
1.3.3 岩藻黄素的提取 | 第19-22页 |
1.3.4 岩藻黄素的生物活性 | 第22-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2章 松籽油结构脂的合成 | 第24-34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24-25页 |
2.2.2 结构脂的酶促酯交换 | 第25页 |
2.2.3 酸价测定 | 第25-26页 |
2.2.4 脱酸 | 第26页 |
2.2.5 脂肪酸组成分析 | 第26页 |
2.2.6 sn-2 分析 | 第26-27页 |
2.2.7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2.3.1 总脂肪酸的分析 | 第27-29页 |
2.3.2 sn-2 脂肪酸分析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高压微射流制备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的影响因素及其理化分析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3.2.2 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的制备 | 第35页 |
3.2.3 制备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3.2.4 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理化性质分析 | 第36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3.3.1 均质压强和次数对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2 不同乳化剂类型和质量分数对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乳化温度对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粒径的影响 | 第41页 |
3.3.4 添加助乳化剂(甘油)后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粒径变化 | 第41-44页 |
3.3.5 pH值稳定性 | 第44-46页 |
3.3.6 储存稳定性 | 第46-47页 |
3.4 结论 | 第47-48页 |
第4章 粒径对岩藻黄素乳液物理化学稳定性及生物利用率影响 | 第48-65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4.2.2 岩藻黄素纳米乳液的制备 | 第49页 |
4.2.3 岩藻黄素乳液稳定性考察 | 第49页 |
4.2.4 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 | 第49-50页 |
4.2.5 脂肪酸释放率的测定 | 第50-51页 |
4.2.6 岩藻黄素生物利用率测定 | 第51-52页 |
4.2.7 动态光散射测定乳液粒径和电位 | 第52页 |
4.2.8 乳液形态的观察 | 第52页 |
4.2.9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4.3.1 岩藻黄素乳液物理稳定性变化 | 第52-54页 |
4.3.2 岩藻黄素乳液的化学稳定性分析 | 第54-56页 |
4.3.3 粒径对岩藻黄素乳液体外消化影响 | 第56-58页 |
4.3.4 粒径对消化稳定性和微观结构影响 | 第58-60页 |
4.3.5 岩藻黄素乳液消化电位变化分析 | 第60-61页 |
4.3.6 岩藻黄素生物利用率变化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