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1-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2 企业财务舞弊的现状及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2.1 财务舞弊的概念、特征和危害 | 第16-19页 |
2.1.1 财务舞弊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2 财务舞弊的特征 | 第17-18页 |
2.1.3 财务舞弊的危害 | 第18-19页 |
2.2 财务舞弊的现状分析 | 第19-21页 |
2.2.1 财务舞弊的总体情况 | 第19-20页 |
2.2.2 财务舞弊的高危行业 | 第20页 |
2.2.3 财务舞弊的常用手段和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2.3 财务舞弊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3.1 财务舞弊冰山理论 | 第21-22页 |
2.3.2 财务舞弊三角理论 | 第22页 |
2.3.3 GONE理论 | 第22页 |
2.3.4 风险因子理论 | 第22-24页 |
3 新大地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 第24-36页 |
3.1 公司概况及案情回顾 | 第24-25页 |
3.1.1 公司概况 | 第24页 |
3.1.2 案情回顾 | 第24-25页 |
3.2 舞弊的识别 | 第25-28页 |
3.2.1 利润指标异常 | 第25-26页 |
3.2.2 人均净利高于银行业 | 第26页 |
3.2.3 卖价低于成本 | 第26-27页 |
3.2.4 有机肥产量虚高 | 第27页 |
3.2.5 客户变动异常 | 第27-28页 |
3.3 舞弊的手段 | 第28-32页 |
3.3.1 虚增固定资产 | 第28页 |
3.3.2 虚增利润 | 第28-29页 |
3.3.3 虚增收入 | 第29-31页 |
3.3.4 隐瞒关联方交易 | 第31-32页 |
3.4 舞弊的原因 | 第32-36页 |
3.4.1 压力和利益 | 第32-33页 |
3.4.2 财务舞弊成本相对较低 | 第33页 |
3.4.3 交易对象分散,现金难核查 | 第33-34页 |
3.4.4 内部控制缺失 | 第34-36页 |
4 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对策建议 | 第36-48页 |
4.1 强化外部审计 | 第36-39页 |
4.1.1 完善审计师权限 | 第36页 |
4.1.2 资金循环舞弊审计总体思路 | 第36-37页 |
4.1.3 审计师应具备的态度 | 第37-38页 |
4.1.4 利用软件深入挖掘关联方交易 | 第38-39页 |
4.2 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 第39-42页 |
4.2.1 加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框架建设 | 第39-40页 |
4.2.2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 | 第40-41页 |
4.2.3 重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 | 第41-42页 |
4.2.4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42页 |
4.3 加强外部监管 | 第42-48页 |
4.3.1 保护投资者权益,调动投资者监督的积极性 | 第42-43页 |
4.3.2 督促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披露 | 第43-44页 |
4.3.3 完善独立董事履职环境 | 第44-45页 |
4.3.4 加大执法力度,追究连带责任 | 第45页 |
4.3.5 重视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作用 | 第45-48页 |
5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