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新三板转板制度理论概述 | 第9-16页 |
1.1 转板的内涵 | 第9页 |
1.2 转板的类型 | 第9-11页 |
1.2.1 升板与降板 | 第9-10页 |
1.2.2 间接转板与直接转板 | 第10页 |
1.2.3 主动转板与被动转板 | 第10-11页 |
1.2.4 平级转板与异级转板 | 第11页 |
1.3 建立新三板转板制度的意义 | 第11-16页 |
1.3.1 完善新三板市场的发展 | 第11-13页 |
1.3.2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流转通道 | 第13页 |
1.3.3 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 第13-14页 |
1.3.4 使股权激励机制的效能更有效发挥 | 第14-16页 |
第2章 我国新三板转板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16-28页 |
2.1 转板立法层次低下 | 第16-18页 |
2.1.1 转板机制的法律依据与现行法律的冲突 | 第16-17页 |
2.1.2 转板的可操作性较低 | 第17-18页 |
2.2 转板上市备案制与IPO核准 制的公平性冲突 | 第18-20页 |
2.3 过度区分场外和场内市场抑制市场竞争 | 第20-21页 |
2.4 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薄弱 | 第21-22页 |
2.5 法律监管体系不健全 | 第22-26页 |
2.5.1 行政监管权过度扩张 | 第22-23页 |
2.5.2 自律监管措施效力低下 | 第23-24页 |
2.5.3 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 | 第24-25页 |
2.5.4 强制降板监管程序的缺失 | 第25-26页 |
2.6 重大资产重组中的违法行为 | 第26-28页 |
第3章 美国证券市场转板法律制度的分析与借鉴 | 第28-33页 |
3.1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演进 | 第28-29页 |
3.2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转板法律体系 | 第29-31页 |
3.2.1 通过反向收购的转板上市途径 | 第29-30页 |
3.2.2 转板上市制度中存在监管套利的风险 | 第30-31页 |
3.2.3 明确的转板规则 | 第31页 |
3.3 美国转板法律制度在我国场外市场的适用环境 | 第31-33页 |
第4章 我国新三板转板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3-42页 |
4.1 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统一化进程 | 第33-35页 |
4.1.1 提高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和交易功能 | 第33-34页 |
4.1.2 建立内部分层管理体系 | 第34页 |
4.1.3 以立法形式确立转板的合法性 | 第34-35页 |
4.2 逐步推进IPO注册 制 | 第35-36页 |
4.3 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制度 | 第36-38页 |
4.4 完善转板法律监管体系 | 第38-40页 |
4.4.1 平衡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的权限划分 | 第38-39页 |
4.4.2 建立健全的法律责任体系 | 第39-40页 |
4.5 建立证券市场信用制度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