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2 生态旅游法概述 | 第13-23页 |
2.1 生态旅游的概述、内涵与特点 | 第13-16页 |
2.1.1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 第13-15页 |
2.1.2 生态旅游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国外生态旅游法的兴起与发展 | 第16-20页 |
2.2.1 美国 | 第16-18页 |
2.2.2 日本 | 第18-19页 |
2.2.3 澳大利亚 | 第19-20页 |
2.3 国外生态旅游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20-23页 |
3 我国生态旅游法现状分析 | 第23-32页 |
3.1 我国生态旅游立法概况 | 第23-26页 |
3.1.1 法律中有关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定 | 第24-25页 |
3.1.2 行政法规中有关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定 | 第25页 |
3.1.3 部门规章中有关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定 | 第25页 |
3.1.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中有关生态旅游的法律规定 | 第25-26页 |
3.2 现行生态旅游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3 现行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3.3.1 生态旅游管理体制 | 第28-30页 |
3.3.2 生态旅游行业准入 | 第30页 |
3.3.3 流量管理、环境教育和景区利益分配 | 第30-32页 |
4 我国生态旅游法的创新与重构 | 第32-46页 |
4.1 生态旅游法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3页 |
4.1.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3页 |
4.1.3 生态美理论 | 第33-34页 |
4.2 我国生态旅游法的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4.2.1 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优先原则 | 第34-35页 |
4.2.2 生态平衡维护原则 | 第35-36页 |
4.3 我国生态旅游法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36-38页 |
4.4 我国生态旅游法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38-46页 |
4.4.1 生态旅游管理制度 | 第38-40页 |
4.4.2 生态旅游行业准入制度 | 第40-41页 |
4.4.3 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第41页 |
4.4.4 生态旅游游客流量控制制度 | 第41-43页 |
4.4.5 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教育制度 | 第43-44页 |
4.4.6. 生态旅游景区利益分配制度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