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阵列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1.1 表面纳米结构 | 第11-20页 |
1.1.1 表面纳米阵列材料的发展 | 第11-12页 |
1.1.2 表面纳米结构的应用 | 第12-16页 |
1.1.3 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制备方法 | 第16-20页 |
1.2 表面纳米结构与超疏水性能 | 第20-28页 |
1.2.1 表面润湿性基本理概念 | 第20-22页 |
1.2.2 疏水原理及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1.2.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3 表面纳米结构与表面拉曼增强效应 | 第28-33页 |
1.3.1 拉曼光谱简介 | 第29-30页 |
1.3.2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 第30-31页 |
1.3.3 SERS基底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纳米银阵列结构的制备及表征 | 第35-61页 |
2.1 前言 | 第35-36页 |
2.2 纳米银片结构制备方法 | 第36-38页 |
2.2.1 实验药品与装置 | 第36-37页 |
2.2.2 工艺流程 | 第37页 |
2.2.3 实验表征 | 第37-38页 |
2.3 纳米银片结构 | 第38-50页 |
2.3.1 缓冲剂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2 还原剂的影响 | 第39-43页 |
2.3.3 沉积时间的影响 | 第43-45页 |
2.3.4 沉积温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5 晶体结构分析 | 第46-50页 |
2.4 仿荷叶结构 | 第50-57页 |
2.4.1 制备方法 | 第52-53页 |
2.4.2 表面结构调控 | 第53-55页 |
2.4.3 晶体结构分析 | 第55-57页 |
2.5 仿玫瑰花瓣、结构 | 第57-59页 |
2.5.1 制备方法 | 第58页 |
2.5.2 表面结构的调控 | 第58-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三章 超疏水纳米银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 第61-82页 |
3.1 前言 | 第61-6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2-63页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62页 |
3.2.2 实验步骤 | 第62页 |
3.2.3 实验原理 | 第62-63页 |
3.3 MN型纳米银的超疏水性能 | 第63-72页 |
3.3.1 样品的表面处理与计算 | 第63-65页 |
3.3.2 不同纳米银阵列超疏水性能比较 | 第65-66页 |
3.3.3 自清洁性能 | 第66-67页 |
3.3.4 耐腐蚀性能 | 第67-69页 |
3.3.5 高粘附型超疏水性 | 第69-72页 |
3.4 仿生材料超疏水性能研究 | 第72-77页 |
3.4.1 仿荷叶结构 | 第72-76页 |
3.4.2 仿花瓣结构 | 第76-77页 |
3.5 超疏水机理的研究 | 第77-80页 |
3.5.1 表面结构与超疏水性 | 第77-78页 |
3.5.2 表面化学组成与超疏水性 | 第78-79页 |
3.5.3 二级结构与超疏水性 | 第79-8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分子聚集型SERS基底的制备及表征 | 第82-99页 |
4.1 前言 | 第82-8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3-84页 |
4.3 表面结构对拉曼增强性能的影响 | 第84-91页 |
4.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第84-85页 |
4.3.2 以R6G为探针分子 | 第85-88页 |
4.3.3 以 4-Mpy为探针分子 | 第88-89页 |
4.3.4 SERS电磁机理的研究 | 第89-91页 |
4.4 分子聚集型SERS基底的制备及表征 | 第91-97页 |
4.4.1 超疏水性能与SERS | 第91-93页 |
4.4.2 检测灵敏度 | 第93-96页 |
4.4.3 循环使用测试 | 第96-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99-103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99-10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13-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