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内地文学接受视界中两次“张爱玲热”现象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言第9-13页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2 研究价值第10-13页
第1章 内地文学视域中张爱玲文学的沉浮现象第13-19页
    1.1 20世纪40年代——名噪一时,初现辉煌第13-14页
    1.2 20世纪50到70年代——被掩埋的时光第14-16页
    1.3 20世纪80年代——浮出历史地表第16页
    1.4 20世纪90年代——获得重生,再现辉煌第16-19页
第2章 内地特定语境下的文学接受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19-33页
    2.1 内地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19-27页
        2.1.1 上海“沦陷区”的政治文化环境第20-25页
        2.1.2 20世纪90年代内地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第25-27页
    2.2 内地特定的文学文化因子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27-33页
        2.2.1 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学文化因子第27-29页
        2.2.2 20世纪90年代内地的文学文化因子第29-33页
第3章 内地文学接受主体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33-43页
    3.1 特定语境下的生活状态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33-38页
        3.1.1 上海沦陷区文学接受主体独特的生活状态第33-36页
        3.1.2 20世纪90年代大陆文学接受主体独特的生活状态第36-38页
    3.2 独特的生命体验下的视野选择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38-43页
        3.2.1 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接受主体的视野选择第38-41页
        3.2.2 20世纪90年代内地文学接受主体的视野选择第41-43页
第4章 文学接受客体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43-51页
    4.1 个人的传奇命运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43-45页
    4.2 作品的独特魅力之于“张爱玲热”现象第45-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宋文道关系的发展与文学思潮的变迁
下一篇:论毕飞宇乡村小说的“疼痛”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