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来源 | 第15-17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20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18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8-20页 |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1.3.1 贵州东部传统聚落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2 传统声景与声音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21-26页 |
1.3.3 贵州东部传统声文化遗存保护研究 | 第26-27页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7-31页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9-30页 |
1.4.3 研究采用的方法 | 第30-31页 |
1.5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31-32页 |
第2章 声景测试的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 | 第32-55页 |
2.1 贵州东部传统聚落环境概况 | 第32-37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2-33页 |
2.1.2 人文环境概况 | 第33-37页 |
2.2 调研方案设计 | 第37-44页 |
2.2.1 相关声学客观指标 | 第38-40页 |
2.2.2 初步调研 | 第40-43页 |
2.2.3 研究问题与假设 | 第43-44页 |
2.2.4 正式调研地点与样本选取 | 第44页 |
2.3 相关声学指标测定 | 第44-54页 |
2.3.1 测量仪器 | 第45页 |
2.3.2 测试方法 | 第45-48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48-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基调声景研究 | 第55-85页 |
3.1 自然基调声景声源的一般分类 | 第55-59页 |
3.1.1 地理声源 | 第56页 |
3.1.2 生物声源 | 第56-59页 |
3.2 单一声源构成的基调声景特征 | 第59-68页 |
3.2.1 不同位置的流水声对比 | 第60-62页 |
3.2.2 天井院落内外雨声比较 | 第62-64页 |
3.2.3 岜沙苗寨虫鸣声测试 | 第64-66页 |
3.2.4 其它自然声景意境描绘 | 第66-68页 |
3.3 聚落典型空间声景特征 | 第68-83页 |
3.3.1 三种典型的自然聚居模式解析 | 第69-74页 |
3.3.2 传统聚落声环境客观描述 | 第74-76页 |
3.3.3 山地聚落典型空间声学测试 | 第76-81页 |
3.3.4 天井聚落典型空间声学测试 | 第81-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4章 特定人文氛围内的文化标志声景研究 | 第85-123页 |
4.1 以民俗活动为背景的文化类声景 | 第85-103页 |
4.1.1 传统民俗活动类型划分 | 第86-89页 |
4.1.2 标志性声景观氛围描述 | 第89-91页 |
4.1.3 典型声场客观指标测试 | 第91-103页 |
4.2 以劳动为背景的生产类声景 | 第103-111页 |
4.2.1 东部生产声景的文化类型辨析 | 第104-106页 |
4.2.2 田间耕作声景描绘 | 第106-107页 |
4.2.3 家庭生产声场特征剖析 | 第107-111页 |
4.3 以音乐语言与诗词为背景的艺术类声景 | 第111-121页 |
4.3.1 唱腔曲调的韵味意境区分 | 第111-113页 |
4.3.2 传统活动声景的诗词描写 | 第113-116页 |
4.3.3 方言的语言声学差异与语境分析 | 第116-119页 |
4.3.4 象声词的应用 | 第119-12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5章 特有社会环境下的信号声景研究 | 第123-150页 |
5.1 信号声景分类 | 第123-128页 |
5.1.1 传统的单一信号声景 | 第124-125页 |
5.1.2 观演空间的信号声景 | 第125-128页 |
5.2 单一信号声景频谱特征分析 | 第128-131页 |
5.2.1 岜沙苗寨火药枪 | 第129-130页 |
5.2.2 松桃苗族花鼓 | 第130-131页 |
5.3 侗族鼓楼信号声景文化内涵解析 | 第131-136页 |
5.3.1 鼓楼建筑构造的文化表征 | 第131-133页 |
5.3.2 聚落声场中鼓楼的社会功能 | 第133-135页 |
5.3.3 鼓楼木鼓声信号涵义 | 第135-136页 |
5.4 朗德下寨铜鼓坪观演空间声场测试 | 第136-141页 |
5.5 铜仁飞山宫傩堂戏楼观演声场模拟 | 第141-149页 |
5.5.1 飞山宫戏楼概况 | 第141-142页 |
5.5.2 计算机模型建立与ODEON模拟参数设置 | 第142-144页 |
5.5.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44-14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6章 贵州东部传统声景的保护 | 第150-188页 |
6.1 传统声景的声音生态学保护价值 | 第151-153页 |
6.1.1 方言音乐与信号声景的文化归属性 | 第151-152页 |
6.1.2 语言与文学声景的历史文化传承性 | 第152-153页 |
6.1.3 自然与文化声景特殊语境塑造性 | 第153页 |
6.2 东部传统声景保护现状 | 第153-170页 |
6.2.1 基调声景的自然特性减弱 | 第154-163页 |
6.2.2 标志声景的传统特征减弱 | 第163-167页 |
6.2.3 信号声景的历史特征消失 | 第167-170页 |
6.3 传统声景保护策略的建立 | 第170-186页 |
6.3.1 声遗产保护的一般性原则 | 第171-173页 |
6.3.2 当地声景保护的针对性原则 | 第173-175页 |
6.3.3 相关生态与文化保护因子分析 | 第175-182页 |
6.3.4 传统声景保护设计的具体步骤 | 第182-18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86-188页 |
结论 | 第188-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198页 |
附录 | 第198-1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99-201页 |
致谢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