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建筑的私法问题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绪论 | 第16-24页 |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三、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1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第一章 违法建筑的界定 | 第24-46页 |
| 第一节 “违法建筑”之用语问题与属性问题 | 第24-27页 |
| 一、 用语问题:“违法建筑”抑或“违章建筑” | 第24-26页 |
| 二、 属性问题:“公法概念”抑或“私法概念”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违法建筑之定义与类型 | 第27-46页 |
| 一、 违法建筑的定义 | 第27-33页 |
| 二、 违法建筑的类型 | 第33-46页 |
| 第二章 违法建筑的归属 | 第46-92页 |
| 第一节 引论:违法建筑之上存在所有权吗 | 第46-49页 |
| 第二节 违法建筑“无所有权”观点之证伪 | 第49-79页 |
| 一、 “不能登记无所有权说”之证伪 | 第49-50页 |
| 二、 “违法财物无所有权说”之证伪 | 第50-56页 |
| 三、 “占有保护说”之证伪 | 第56-59页 |
| 四、 “动产所有权说”之证伪 | 第59-61页 |
| 五、 “不完全产权说”之证伪 | 第61-68页 |
| 六、 “第三种权利说”之证伪 | 第68-71页 |
| 七、 “违反物权法定原则说”之证伪 | 第71-77页 |
| 八、 “抵触公法管制意旨说”之证伪 | 第77-79页 |
| 第三节 违法建筑“有所有权”观点之证成 | 第79-92页 |
| 一、 “合法财产”的规范意义 | 第79-82页 |
| 二、 “合法建造”的规范意义 | 第82-85页 |
| 三、 “法教义学”与价值判断 | 第85-88页 |
| 四、 建造人原始取得所有权 | 第88-92页 |
| 第三章 违法建筑的处分 | 第92-132页 |
| 第一节 引论:违法建筑所有权之处分权能 | 第92-94页 |
| 第二节 基于法律行为的处分 | 第94-117页 |
| 一、 违法建筑的转让问题 | 第94-113页 |
| 二、 他项权利的设定问题 | 第113-117页 |
| 第三节 非基于法律行为的处分 | 第117-132页 |
| 一、 违法建筑的强制拍卖问题 | 第117-128页 |
| 二、 违法建筑的裁判分割问题 | 第128-132页 |
| 第四章 违法建筑的私法保护 | 第132-150页 |
| 第一节 违法建筑的物权法保护 | 第132-138页 |
| 一、 违法建筑所有人之物权确认请求权 | 第132-133页 |
| 二、 违法建筑所有人之返还原物请求权 | 第133-134页 |
| 三、 违法建筑所有人之妨碍排除请求权 | 第134-136页 |
| 四、 违法建筑所有人之恢复原状请求权 | 第136-138页 |
| 第二节 违法建筑的侵权法保护 | 第138-150页 |
| 一、 侵害违法建筑的可诉性问题 | 第138-139页 |
| 二、 依法拆违中的建筑材料侵害 | 第139-141页 |
| 三、 违法拆违中的损害赔偿责任 | 第141-143页 |
| 四、 侵害违法建筑的损害赔偿范围 | 第143-150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150-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60-162页 |
| 后记 | 第162-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