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7页 |
1.1 植物离子束注入育种技术 | 第11-14页 |
1.1.1 离子束诱变技术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1.2 离子束诱变技术的优点 | 第12页 |
1.1.3 离子束诱变技术的理论依据及诱变机理 | 第12-13页 |
1.1.4 离子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成果及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杉木育种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离子束注入技术在杉木育种中的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17-19页 |
2.3.1 离子类型及剂量选择 | 第17页 |
2.3.2 发芽实验及培育 | 第17页 |
2.3.3 幼苗生长形态指标的测定 | 第17-18页 |
2.3.4 幼苗电导率测定 | 第18页 |
2 3.5 幼苗叶绿素素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2.3.6 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18-19页 |
2.3.7 幼苗光合速率测定 | 第19页 |
2.4 苗期突变株或优株筛选方法 | 第19页 |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1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9-40页 |
3.1 离子注入对种子萌发期的结果分析 | 第19-23页 |
3.1.1 Fe~+及Ti~+离子注入对发芽时间及发芽率的影响 | 第19-20页 |
3.1.2 Cu~+及Al~+离子注入对发芽时间及发芽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3.1.3 比较Fe~+、Ti~+、Cu~+及Al~+离子注入对发芽率增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4 不同注入离子及剂量之间发芽率的方差分析 | 第22-23页 |
3.2 离子注入对苗期形态指标的结果分析 | 第23-33页 |
3.2.1 离子注入对幼苗初期根长的指标分析 | 第23-26页 |
3.2.2 离子注入对幼苗35d苗高的指标分析 | 第26-29页 |
3.2.3 离子注入对幼苗180d苗高的指标分析 | 第29-31页 |
3.2.4 离子注入对幼苗叶长的指标分析 | 第31-33页 |
3.3 离子注入对苗期各生理指标的结果分析 | 第33-40页 |
3.3.1 离子注入对幼苗叶绿素荧光淬灭的指标分析 | 第33-36页 |
3.3.2 离子注入对幼苗叶绿素含量的指标分析 | 第36-37页 |
3.3.3 离子注入对幼苗光合参数的指标分析 | 第37-39页 |
3.3.4 离子注入对幼苗电导率的指标分析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4页 |
4.1 离子注入对杉木萌发期发芽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离子注入对杉木苗期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 离子注入对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荧光淬灭参数及光合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离子注入对杉木幼苗电导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5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