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劳动法论文--劳动争议处理法令论文

论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改革--以J省T市为例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第8-12页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2页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2-14页
2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9页
    2.1 仲裁与诉讼的概念与比较第14-15页
        2.1.1 仲裁的概念第14页
        2.1.2 诉讼的概念第14页
        2.1.3 仲裁与诉讼二者的区别第14-15页
    2.2 劳动人事争议的概念及产生原因第15-16页
        2.2.1 劳动争议的概念第15页
        2.2.2 劳动争议的产生原因第15-16页
        2.2.3 人事争议的概念第16页
        2.2.4 人事争议的产生原因第16页
    2.3 劳动人事仲裁的概念及与传统仲裁的区别第16-19页
        2.3.1 劳动人事仲裁的概念第16页
        2.3.2 劳动人事仲裁与传统仲裁的比较第16-19页
3 国外以及港台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评析第19-24页
    3.1 各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简介第19-21页
        3.1.1 美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简介第19页
        3.1.2 日本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简介第19-20页
        3.1.3 德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简介第20页
        3.1.4 法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简介第20页
        3.1.5 英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简介第20-21页
        3.1.6 新加坡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简介第21页
    3.2 香港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第21-22页
        3.2.1 劳资审裁处第21-22页
        3.2.2 小额薪酬索偿处第22页
        3.2.3 相关制度第22页
    3.3 台湾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第22-23页
    3.4 综合评析第23-24页
4 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历史沿革及评析第24-30页
    4.1 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各阶段简析第24-25页
        4.1.1 初建阶段第24页
        4.1.2 推行阶段第24页
        4.1.3 停滞阶段第24页
        4.1.4 恢复阶段第24页
        4.1.5 发展阶段第24-25页
        4.1.6 壮大阶段第25页
    4.2 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关系各阶段简析第25-27页
        4.2.1 独取仲裁阶段第25-26页
        4.2.2 仲裁、诉讼并行阶段第26页
        4.2.3“三方原则”、仲裁前置阶段第26页
        4.2.4 仲裁、诉讼均无阶段第26页
        4.2.5 仲裁前置、一裁两审阶段第26-27页
    4.3 我国现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第27页
    4.4 我国现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存在的不足第27-30页
        4.4.1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性质不明确第27-28页
        4.4.2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设置不合理第28页
        4.4.3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程序设计不科学第28页
        4.4.4 仲裁与诉讼之间缺少紧密衔接第28-29页
        4.4.5 仲裁监督机制不完善第29页
        4.4.6 仲裁办案经费不足第29-30页
5 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制度的重构与完善第30-35页
    5.1 强化立法第30-31页
        5.1.1 明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定性为政府组织第30页
        5.1.2 确认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调解效力第30页
        5.1.3 规定劳动人事仲裁的财产保全制度第30-31页
        5.1.4 恢复仲裁收费以及管理制度第31页
    5.2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建设第31-32页
        5.2.1 推进机构实体化建设进程第31-32页
        5.2.2 真正发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多方机制”功能第32页
    5.3 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程序设计第32-33页
        5.3.1 取消仲裁前置,构建“或裁或审、各自终局”制度第32-33页
        5.3.2 扩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受案范围第33页
        5.3.3 在法院增设劳动人事争议审判庭第33页
    5.4 强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法院之间的有机衔接第33-34页
    5.5 建立切实有效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监督机制第34-35页
        5.5.1 仲裁机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第34页
        5.5.2 上级仲裁机构对下级仲裁机构的错案追究制度第34-35页
结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完善我国技术侦查措施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家政工人政策参与缺位的治理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