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4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4.1 中国戏曲界对中国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3 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5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22-24页 |
1.6 小结 | 第24-25页 |
2 关中传统戏场建筑与空间形态的形成因素 | 第25-37页 |
2.1 自然因素的影响 | 第25-29页 |
2.1.1 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25-27页 |
2.1.2 地方材料的影响 | 第27-28页 |
2.1.3 气候条件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 历史、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9-36页 |
2.2.1 历史文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2 民俗艺术的影响 | 第30-32页 |
2.2.3 宗教信仰的影响 | 第32页 |
2.2.4 血缘宗法制度的影响 | 第32-34页 |
2.2.5 风水禁忌观念的影响 | 第34-36页 |
2.2.6 礼制文化的影响 | 第36页 |
2.3 小结 | 第36-37页 |
3 传统戏曲文化与戏场建筑 | 第37-55页 |
3.1 传统戏曲文化及其发展概况 | 第37-41页 |
3.1.1 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 第37-39页 |
3.1.2 关中地区的传统戏曲文化 | 第39页 |
3.1.3 秦腔及其表演艺术 | 第39-41页 |
3.2 传统戏场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分类 | 第41-49页 |
3.2.1 传统戏场建筑综论 | 第41-42页 |
3.2.2 传统戏场建筑的孕育和产生 | 第42-44页 |
3.2.3 传统戏场建筑的称谓考论 | 第44页 |
3.2.4 传统戏场建筑的主要类型 | 第44-47页 |
3.2.5 传统戏场建筑的主要建筑方式 | 第47-49页 |
3.3 传统戏曲与戏场建筑 | 第49-53页 |
3.3.1 观演关系 | 第49-50页 |
3.3.2 观演方式 | 第50-51页 |
3.3.3 配合戏曲艺术特征的戏场舞台时空 | 第51-53页 |
3.4 戏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在戏场建筑形制上的体现 | 第53-54页 |
3.4.1 戏曲的社会地位和戏场建筑的形制 | 第53-54页 |
3.4.2 戏曲的社会作用和戏场建筑的形制 | 第54页 |
3.5 小结 | 第54-55页 |
4 陕西关中传统戏场建筑现存案例梳理与解析 | 第55-81页 |
4.1 调研的目的、对象和方式 | 第55-57页 |
4.1.1 调研的目的 | 第55页 |
4.1.2 调研的对象 | 第55-57页 |
4.1.3 调研的方式 | 第57页 |
4.2 调研案例解析 | 第57-80页 |
4.2.1 白水县仓颉庙戏台 | 第57-63页 |
4.2.2 韩城市城隍庙戏楼 | 第63-66页 |
4.2.3 韩城北营庙戏台 | 第66-70页 |
4.2.4 西安市都城隍庙戏楼 | 第70-74页 |
4.2.5 三原县城隍庙戏楼 | 第74-80页 |
4.3 小结 | 第80-81页 |
5 关中地区传统戏场建筑的特点 | 第81-107页 |
5.1 关中传统戏场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81-85页 |
5.2 关中传统戏场建筑的遗存与分布 | 第85页 |
5.3 关中传统戏场建筑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85-90页 |
5.3.1 基本格局 | 第85-88页 |
5.3.2 观众空间的构成 | 第88-90页 |
5.3.3 观众空间的设计构思 | 第90页 |
5.4 关中传统戏场建筑的建筑形制 | 第90-97页 |
5.4.1 戏台形制沿革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90-93页 |
5.4.2 传统戏台的建筑特点 | 第93-95页 |
5.4.3 传统戏台的构成方式 | 第95-97页 |
5.4.4 传统戏台的构造特点 | 第97页 |
5.5 关中传统戏场建筑的装饰艺术 | 第97-103页 |
5.5.1 概论 | 第97-98页 |
5.5.2 屏风 | 第98-99页 |
5.5.3 雀替 | 第99页 |
5.5.4 柱础 | 第99-100页 |
5.5.5 匾额 | 第100-101页 |
5.5.6 楹联 | 第101页 |
5.5.7 圆窗 | 第101-102页 |
5.5.8 八字墙 | 第102-103页 |
5.6 关中传统戏台台口屋顶构造解析 | 第103-105页 |
5.7 小结 | 第105-107页 |
6 传承关中传统历史文脉的蒲城“槐院里”戏场建筑设计 | 第107-131页 |
6.1 蒲城“槐院里”戏场建筑设计的项目概况及用地区位分析 | 第107-110页 |
6.1.1 戏场建筑设计的项目概况 | 第107页 |
6.1.2 戏场建筑设计的用地区位分析 | 第107-110页 |
6.2 传承关中传统戏场建筑特色的意义 | 第110-111页 |
6.3 传承关中传统戏场建筑特色需要遵循的原则 | 第111-114页 |
6.3.1 立足本土的文脉传承 | 第111页 |
6.3.2 基于传统戏台空间的时空构成、节奏模式以及声色之美 | 第111-112页 |
6.3.3 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 第112-113页 |
6.3.4 从区域角度借鉴和创新 | 第113页 |
6.3.5 融入周边环境的建筑形态 | 第113-114页 |
6.4 蒲城“槐院里”戏场建筑传承关中古戏场建筑手法解析 | 第114-127页 |
6.4.1 关中传统戏场建筑对蒲城“槐院里”戏场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114-116页 |
6.4.2 蒲城“槐院里”戏场建筑平面功能解析 | 第116-118页 |
6.4.3 蒲城“槐院里”戏场建筑风格解析 | 第118-120页 |
6.4.4 蒲城“槐院里”戏场建筑装饰元素解析 | 第120-122页 |
6.4.5 蒲城“槐院里”戏场观演空间解析 | 第122-127页 |
6.5 融合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蒲城“槐院里”戏场建筑设计 | 第127-129页 |
6.6 小结 | 第129-131页 |
7 结论与思考 | 第131-134页 |
7.1 结论 | 第131-132页 |
7.2 思考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38页 |
图表目录 | 第138-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