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国内外枣树的分布及价值概述 | 第10-11页 |
1.1.1 我国枣树的栽培历史及分布 | 第10-11页 |
1.1.2 国外枣树的栽培历史及分布 | 第11页 |
1.1.3 枣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 第11页 |
1.2 南疆枣树种植概况 | 第11-13页 |
1.2.1 南疆枣树种植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南疆种植枣树的优势条件 | 第12-13页 |
1.2.3 南疆枣树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3页 |
1.3 枣树病害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外枣树病害的研究概况 | 第13页 |
1.3.2 国内枣树病害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枣缩果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4 枣果黑斑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5 枣树叶斑病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1.4.1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4.2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矮化密植枣园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初步调查 | 第19-24页 |
2.1 调查地点及方法 | 第19-20页 |
2.1.1 调查地点 | 第19页 |
2.1.2 调查方法 | 第19-20页 |
2.2 调查结果 | 第20-23页 |
2.2.1 3 种枣树病害田间表现症状 | 第20页 |
2.2.2 3 种枣树病害田间消长规律调查 | 第20-23页 |
2.3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枣树种植模式、灌溉方式等因素对矮化密植枣园3种病害发生的影响 | 第24-31页 |
3.1 调查对象及方法 | 第24-25页 |
3.1.1 调查地点概况 | 第24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24页 |
3.1.3 调查时间及方法 | 第24-25页 |
3.1.4 病害分级标准 | 第25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2.1 不同间作模式下枣树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 第25-27页 |
3.2.2 不同品种枣树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 第27-28页 |
3.2.3 不同灌溉方式枣树病害的发生情况调查 | 第28-29页 |
3.2.4 不同树龄条件枣树病害的发生情况调查 | 第29-30页 |
3.3 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3种主要病害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 第31-3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4.1.1 试验场地 | 第31页 |
4.1.2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4.1.3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4.1.4 调查方法 | 第32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5页 |
4.2.18 种杀菌剂不同浓度药液对枣缩果病的田间防效 | 第32-34页 |
4.2.27 种杀菌剂不同浓度药液对枣果黑斑病的田间防效 | 第34页 |
4.2.37 种杀菌剂不同浓度药液对枣叶斑病的田间防效 | 第34-35页 |
4.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5.1 结论 | 第37页 |
5.2 讨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一 3种病害田间照片及工作照 | 第43-44页 |
附录二 病害分级田间实例图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