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我国水稻品种现状 | 第12-13页 |
1.3 我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 第13-17页 |
1.4 南方稻区籼稻、粳稻栽培技术特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试验地点与供试材料 | 第20页 |
2.1.1 试验地点 | 第20页 |
2.1.2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0-24页 |
2.2.1 品种特征特性 | 第20-21页 |
2.2.2 株距、施氮总量及基蘖肥比例 | 第21-24页 |
2.2.3 不同穴苗数 | 第24页 |
2.2.4 不同播期 | 第24页 |
2.2.5 不同移栽方式 | 第24页 |
2.3 田间考察和数据分析 | 第24-26页 |
2.3.1 苗情 | 第24页 |
2.3.2 产量结构 | 第24-25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6-47页 |
3.1 品种特征特性 | 第26-29页 |
3.1.1 株型特征 | 第26-27页 |
3.1.2 生育期特点 | 第27页 |
3.1.3 产量结构 | 第27页 |
3.1.4 产量表现 | 第27-28页 |
3.1.5 抗性表现 | 第28页 |
3.1.6 米质特点 | 第28-29页 |
3.2 株距、施氮总量及基蘖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 第29-36页 |
3.2.1 不同株距、施氮总量及基蘖肥比例组合的小区产量 | 第29-31页 |
3.2.2 产量构成要素的稳定性 | 第31-32页 |
3.2.3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3.2.4 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度分析 | 第33-34页 |
3.2.5 株距、施氮总量、基蘖肥比例间的互作 | 第34-35页 |
3.2.6 超高产水平的栽培要素构成 | 第35-36页 |
3.3 不同穴苗数对产量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1 不同穴苗数群体生长发育动态 | 第36-38页 |
3.3.2 不同穴苗数小区产量表现 | 第38-39页 |
3.4 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1 不同播期的产量表现 | 第39页 |
3.4.2 不同播期的产量要素 | 第39-40页 |
3.4.3 不同播期的生育期 | 第40-41页 |
3.5 不同移栽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 第41-47页 |
3.5.1 不同移栽方式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 | 第41-44页 |
3.5.2 不同移栽方式对成穗率的影响 | 第44页 |
3.5.3 不同移栽方式对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44-4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7-51页 |
4.1 株距、施氮总量及基蘖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2 不同穴苗数对产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 不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 第49页 |
4.4 不同移栽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小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