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堆载对桩基侧向受力和变位影响的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影响桩-土相互作用的因素分析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基于土体变形的桩-土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与方法 | 第16-30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土体位移与桩侧应力 | 第16-22页 |
2.2.1 堆载引起的土体流动 | 第16-18页 |
2.2.2 土体侧向变形与桩侧应力分析 | 第18-22页 |
2.2.3 边坡土体位移模式分析 | 第22页 |
2.3 建立考虑土体非线性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 | 第22-24页 |
2.4 求解桩-土相互作用微分方程 | 第24-25页 |
2.5 模型验证 | 第25-26页 |
2.6 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 第26-28页 |
2.6.1 杨氏模量(Es)确定 | 第26-27页 |
2.6.2 几种极限侧向压力(pu(z))计算公式对比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3 高速铁路典型桥墩桩基础内力与变位计算 | 第30-40页 |
3.1 典型桥墩概况 | 第30-33页 |
3.1.1 线路概况 | 第30页 |
3.1.2 桥梁概况 | 第30页 |
3.1.3 桥墩概况 | 第30-31页 |
3.1.4 地质条件 | 第31-33页 |
3.2 桩基础内力和变形计算 | 第33-39页 |
3.2.1 计算方法 | 第33页 |
3.2.2 考虑承台侧面土抗力的桩基计算 | 第33-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邻近堆载作用下桥梁桩基内力计算 | 第40-60页 |
4.1 堆载引起的桥墩桩基侧向应力计算 | 第40-44页 |
4.1.1 计算简图 | 第40页 |
4.1.2 计算理论 | 第40-41页 |
4.1.3 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4.1.4 程序验证 | 第43-44页 |
4.2 堆载引起的桩身内力计算分析 | 第44-49页 |
4.2.1 计算理论 | 第44-46页 |
4.2.2 计算方法 | 第46页 |
4.2.3 有限差分程序的验证与计算 | 第46-49页 |
4.3 不同堆载条件对桩身内力影响的分析 | 第49-54页 |
4.3.1 不同堆载宽度对桩身内力的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4.3.2 不同堆载高度对桩身内力的影响分析 | 第52-54页 |
4.4 平面刚架静力分析程序与有限差分法计算结果对比 | 第54-58页 |
4.4.1 平面刚架静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不同堆载形式对桩基础弯矩与墩顶位移的影响分析 | 第60-75页 |
5.1 概述 | 第60页 |
5.2 计算模式 | 第60-61页 |
5.2.1 堆载引起的附加应力计算 | 第60-61页 |
5.2.2 墩身横桥向弹性变形引起的水平位移δ | 第61页 |
5.3 堆载宽度影响 | 第61-66页 |
5.3.1 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 第61-66页 |
5.3.2 对墩顶位移的影响 | 第66页 |
5.4 堆载间距的影响 | 第66-70页 |
5.4.1 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 第66-69页 |
5.4.2 对墩顶位移的影响 | 第69-70页 |
5.5 堆载高度的影响 | 第70-73页 |
5.5.1 堆载极限高度的确定 | 第70页 |
5.5.2 对桩身内力的影响 | 第70-73页 |
5.5.3 对墩顶位移的影响 | 第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6 邻近堆载作用下桥梁桩基内力与变形的数值分析 | 第75-86页 |
6.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 | 第75-76页 |
6.1.1 FLAC3D计算原理 | 第75-76页 |
6.2 FLAC3D计算采用的本构模型 | 第76-79页 |
6.2.1 空模型 | 第76页 |
6.2.2 各向同性弹性模型 | 第76页 |
6.2.3 Mohr-Coulomb弹塑性模型 | 第76-78页 |
6.2.4 桩土相互关系的模拟 | 第78-79页 |
6.3 计算参数确定 | 第79-80页 |
6.3.1 土层计算参数 | 第79-80页 |
6.3.2 桩基础计算参数 | 第80页 |
6.4 计算假定 | 第80页 |
6.5 计算工况 | 第80-81页 |
6.6 FLAC3D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81-82页 |
6.6.1 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 | 第81页 |
6.6.2 边界条件 | 第81页 |
6.6.3 计算步骤 | 第81-82页 |
6.7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6.8 小结 | 第84-8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86-87页 |
7.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1 | 第92-96页 |
附录2 | 第96-102页 |
附录3 | 第102-103页 |
附录4 | 第103-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