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依据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7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书院制的概念及其制度特征 | 第14-19页 |
2.1 书院制的产生 | 第14-16页 |
2.1.1 书院制源于欧美大学的寄宿制 | 第14-15页 |
2.1.2 当代书院制成型于港台大学的书院形态 | 第15-16页 |
2.2 书院制的概念 | 第16页 |
2.3 港台高校书院制的特征 | 第16-19页 |
2.3.1 书院是以住宿为场所的教育组织 | 第16页 |
2.3.2 书院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但都有核心要素 | 第16-17页 |
2.3.3 学生对书院的选择具有自主性 | 第17页 |
2.3.4 书院都必须有完善的环境设施与众多的奖助学金项目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内地高校试点书院制的现状 | 第19-33页 |
3.1 我国内地高校试行书院制的现实性 | 第19-21页 |
3.1.1 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 第19页 |
3.1.2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日渐突出 | 第19-20页 |
3.1.3 大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目标期待 | 第20-21页 |
3.2 书院制教育的目标审视 | 第21-22页 |
3.2.1 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的结合 | 第21-22页 |
3.2.2 心灵、智慧、品格的刺激和拓展——通识教育 | 第22页 |
3.3 内地高校试点书院的现状 | 第22-26页 |
3.3.1 西安交通大学的双院制 | 第22-24页 |
3.3.2 上海复旦大学书院制 | 第24-26页 |
3.4 内地高校实施书院制面临的困境 | 第26-33页 |
3.4.1 书院制面临大众认同问题 | 第27-28页 |
3.4.2 书院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矛盾 | 第28-29页 |
3.4.3 师生、各书院沟通不充分,学生缺乏自主权 | 第29-31页 |
3.4.4 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内地高校书院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33-40页 |
4.1 路径选择的依据——书院制度核心价值 | 第33-35页 |
4.1.1 书院教育目标——与大学目标的同质性与协调性 | 第33-34页 |
4.1.2 书院教育载体——体现大学特质的通识教育课程 | 第34页 |
4.1.3 书院组织制度——相对独立并与大学管理体制相协调的书院管理体系 | 第34-35页 |
4.1.4 书院环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环境设施 | 第35页 |
4.2 我国高校书院制建设的优劣势 | 第35-37页 |
4.2.1 学生管理的体制完善,职能健全但缺乏人本理念 | 第35-36页 |
4.2.2 学生住宿管理的惯性强和互补性差 | 第36页 |
4.2.3 学生教育的资源丰富但发挥渠道单一 | 第36-37页 |
4.3 试行书院制“重构—改良”建设模式的提出 | 第37页 |
4.4 实现“重构——改良”建设模式的途径 | 第37-40页 |
4.4.1 重构学生管理观念,改良学生培养与管理制度 | 第37页 |
4.4.2 重构课程资源置,建立书院通识课程体系 | 第37-38页 |
4.4.3 重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从学生行为养成到能力评价的新制度 | 第38-39页 |
4.4.4 重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机制 | 第39页 |
4.4.5 重构书院治理结构,建立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制保障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