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引言 | 第14-28页 |
1.1 干旱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1.1 干旱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4-17页 |
1.1.2 干旱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17-18页 |
1.1.3 干旱对植物养分代谢的影响 | 第18-20页 |
1.2 氮素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2.1 不同形态氮素的吸收选择性差异 | 第20页 |
1.2.2 不同形态氮素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3 不同形态氮素对植物养分代谢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 干旱和氮素协同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1 干旱和氮素协同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23页 |
1.3.2 干旱和氮素协同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3 干旱和氮素协同对植物养分代谢的影响 | 第24-25页 |
1.4 杉木干旱胁迫和氮素利用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2.2 试验仪器 | 第28页 |
2.3 试验设计 | 第28-30页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0-34页 |
2.4.1 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30-32页 |
2.4.2 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4.3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 第33页 |
2.4.4 氮代谢关键酶的测定 | 第33页 |
2.4.5 养分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81页 |
3.1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35-43页 |
3.1.1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2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3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4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8-40页 |
3.1.5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6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43-48页 |
3.2.1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初始荧光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2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最大荧光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3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可变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4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最大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53页 |
3.3.1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硝酸还原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2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谷氨酸合成酶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3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影响 | 第51-53页 |
3.4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无性系各器官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53-81页 |
3.4.1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根茎叶K含量的影响 | 第53-56页 |
3.4.2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根茎叶Ca含量的影响 | 第56-60页 |
3.4.3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根茎叶Mg含量的影响 | 第60-64页 |
3.4.4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根茎叶P含量的影响 | 第64-68页 |
3.4.5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根茎叶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68-72页 |
3.4.6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根茎叶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72-76页 |
3.4.7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根茎叶总N含量的影响 | 第76-81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81-85页 |
4.1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81-82页 |
4.2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82页 |
4.3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4.4 干旱胁迫下不同氮素形态对杉木无性系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