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来源、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3 国内外国研究简评 | 第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合作博弈应用于行政监督实效提升的理论分析 | 第22-32页 |
2.1 行政监督实效与合作博弈的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行政监督实效 | 第22-23页 |
2.1.2 合作博弈 | 第23-24页 |
2.2 合作博弈应用于行政监督实效提升的相关性 | 第24-26页 |
2.2.1 本质相关 | 第24-25页 |
2.2.2 主体相关 | 第25页 |
2.2.3 内容相关 | 第25-26页 |
2.3 合作博弈应用于行政监督实效提升的必要性 | 第26-29页 |
2.3.1 是明确行政监督主体权责,从效率维度提升监督实效的需要 | 第26-27页 |
2.3.2 是畅通行政监督机构运行,从效度维度提升监督实效的需要 | 第27-28页 |
2.3.3 是健全行政监督法律法规,从效力维度提升监督实效的需要 | 第28页 |
2.3.4 是深化行政监督主体理念,从效益维度提升监督实效的需要 | 第28-29页 |
2.4 合作博弈应用于行政监督实效提升的可行性 | 第29-32页 |
2.4.1 各行政监督主体有共同的任务和目标,满足合作博弈的基本前提 | 第29-30页 |
2.4.2 各行政监督主体能达成约束性的协议,具备合作博弈的关键条件 | 第30页 |
2.4.3 各行政监督主体代表各自群体的利益,形成合作博弈的运行基础 | 第30页 |
2.4.4 各行政监督主体能自愿平等互利合作,符合合作博弈的原则要求 | 第30-31页 |
2.4.5 各行政监督主体能协力得到合作剩余,契合合作博弈的终极目标 | 第31-32页 |
第3章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现状调研——以湖南省益阳市为例 | 第32-47页 |
3.1 益阳市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现状调研概况 | 第32-42页 |
3.1.1 调研对象与调研实施路线 | 第32-33页 |
3.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 第33-34页 |
3.1.3 调研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3.2 益阳市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的有利条件 | 第42-43页 |
3.2.1 合作博弈主体结构良好 | 第42页 |
3.2.2 合作博弈意识有所优化 | 第42-43页 |
3.2.3 合作博弈主体联动初见成效 | 第43页 |
3.3 益阳市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的不利条件 | 第43-47页 |
3.3.1 合作博弈主体行政监督权责不清 | 第43-44页 |
3.3.2 合作博弈联动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4页 |
3.3.3 核心合作博弈主体长期缺乏 | 第44-45页 |
3.3.4 合作博弈主体受监督利益激励作用不大 | 第45页 |
3.3.5 合作博弈主体承担监督成本较高 | 第45-47页 |
第4章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模型构建 | 第47-55页 |
4.1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模型的有关说明 | 第47-50页 |
4.1.1 博弈主体及角色定位 | 第47-48页 |
4.1.2 行政监督主体“经济人”假设 | 第48-49页 |
4.1.3 行政监督成本与行政监督收益 | 第49-50页 |
4.2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第50-52页 |
4.2.1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模型构建的主要目标与原则 | 第50页 |
4.2.2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模型的情景设定 | 第50-51页 |
4.2.3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的数学模型 | 第51-52页 |
4.3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模型的解与分析 | 第52-55页 |
4.3.1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的核 | 第52-53页 |
4.3.2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的夏普利值 | 第53-55页 |
第5章 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的强化对策 | 第55-62页 |
5.1 推广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理念 | 第55-57页 |
5.1.1 强化行政监督主体的责任感 | 第55页 |
5.1.2 深化行政监督主体的合作意识 | 第55-56页 |
5.1.3 营造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氛围 | 第56-57页 |
5.2 完善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结构 | 第57-58页 |
5.2.1 明确合作博弈主体的权责范围 | 第57页 |
5.2.2 突出核心合作博弈主体的地位作用 | 第57-58页 |
5.2.3 加强社会监督与其他主体的沟通联系 | 第58页 |
5.3 统筹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经费 | 第58-60页 |
5.3.1 国家财政划拨专项行政监督经费 | 第58-59页 |
5.3.2 合理削减合作博弈主体的监督开支 | 第59页 |
5.3.3 抽取部分行政监督收益扩充监督经费 | 第59-60页 |
5.4 优化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机制 | 第60-62页 |
5.4.1 推广网格化行政监督信息服务平台 | 第60页 |
5.4.2 注重对合作博弈主体进行有效激励 | 第60-61页 |
5.4.3 多样化行政监督主体合作博弈方式 | 第61-6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