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基于悬架K&C特性的整车操纵稳定性优化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插图索引第10-12页
插表索引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18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3页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悬架 K&C 特性的研究状况第14-15页
    1.3 整车操纵稳定性研究现状及发展第15-16页
    1.4 悬架 KC 特性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第16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6-18页
第2章 标杆车整车模型的建立与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第18-28页
    2.1 K&C 实验台的介绍第18-19页
    2.2 CARSIM 软件的介绍第19-20页
    2.3 CARSIM 整车模型的建立第20-23页
        2.3.1 簧上质量系统参数化建模第20页
        2.3.2 悬架系统建模第20-22页
        2.3.3 转向系统建模轮胎系统建模第22页
        2.3.4 轮胎系统建模第22-23页
    2.4 标杆车整车模型的验证第23页
    2.5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第23-27页
        2.5.1 稳态回转试验(GB/T 6323.6—94)第25页
        2.5.2 中心区转向试验(ISO13674-1: 2003)第25-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目标车悬架 K&C 特性仿真分析和整车模型的建立第28-37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ADAMS 软件的介绍第28-29页
        3.2.1 ADAMS/Car 模块的介绍第28-29页
        3.2.2 ADAMS/Insight 模块的介绍第29页
    3.3 悬架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第29-33页
        3.3.1 多连杆悬架的结构特点第29-30页
        3.3.2 前悬架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第30-31页
        3.3.3 后悬架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第31-33页
    3.4 前后悬架虚拟样机模型的调整第33-34页
    3.5 目标车悬架 K&C 特性仿真分析第34-36页
        3.5.1 前后悬架运动学仿真分析第34-35页
        3.5.2 前后悬架弹性力学仿真分析第35-36页
    3.6 目标车整车模型的建立第36页
    3.7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指标的选取与分解第37-44页
    4.1 操纵稳定性指标的选取第37页
    4.2 不足转向度影响因素第37-41页
        4.2.1 轮胎侧偏刚度第37-38页
        4.2.2 外倾角变化第38-39页
        4.2.3 悬架侧倾刚度第39页
        4.2.4 侧向力柔顺转向第39-40页
        4.2.5 侧倾转向第40页
        4.2.6 回正力矩第40-41页
        4.2.7 转向系统第41页
        4.2.8 不足转向度影响因素汇总第41页
    4.3 设计目标确定第41-43页
        4.3.1 影响因素分析第41-42页
        4.3.2 设计目标的确立第42-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5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能的分析及优化第44-51页
    5.1 设计目标的灵敏度分析第44-46页
        5.1.1 前悬架硬点灵敏度分析第44-45页
        5.1.2 后悬架硬点灵敏度分析第45-46页
    5.2 优化方案选择第46-47页
    5.3 优化过程第47-48页
        5.3.1 前悬架硬点优化第47页
        5.3.2 后悬架硬点优化第47-48页
    5.4 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第48-50页
    5.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51-53页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第51页
    6.2 研究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纯电动汽车两挡自动变速器壳体结构分析及改进
下一篇:环渤海地区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协调发展时空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