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少数民族民居建筑论文

论傣族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以景迈山糯干老寨新民居设计为例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插图索引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5页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第16-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6-18页
        1.1.2 选题意义第18-19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1 IMS预应力装配整体式第20页
        1.2.2 谢英俊与“协力造屋”第20-21页
    1.3 理论与实践第21-23页
    1.4 研究内容及其理论框架第23-24页
    1.5 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气候、建筑与傣族建筑第25-31页
    2.1 气候形成原因及气候分区第25-26页
        2.1.1 气候差异的原因第25页
        2.1.2 奥戈雅的四种气候类型第25-26页
    2.2 影响建筑的主要气候因素及其建筑形态特点第26-28页
        2.2.1 影响建筑的气候因素第26-27页
        2.2.2 气候影响下的建筑形态特点第27-28页
    2.3 景迈山竹楼民居热工实验分析第28-31页
        2.3.1 室内光环境照度实验第28-29页
        2.3.2 室内外风环境测试实验第29页
        2.3.3 太阳辐射强度测试实验第29页
        2.3.4 室内外温湿度测试实验第29-31页
第三章 傣族传统民居的气候适应性特点第31-38页
    3.1 澜沧县基本气候情况第31-32页
    3.2 防雨水第32-33页
        3.2.1 及时排除屋面雨水第32页
        3.2.2 适应多雨气候,室内提供更大使用空间第32-33页
    3.3 遮阳第33-34页
        3.3.1 大出檐与偏厦的组合第33-34页
    3.4 通风第34-36页
        3.4.1 底层架空,增加通风面积第34-35页
        3.4.2 通透的围护构件,诱导空气流动第35页
        3.4.3 简单的室内空间有利于空气的流动第35页
        3.4.4 剖面设计与被动式通风技术第35-36页
        3.4.5 通风塔第36页
    3.5 气候缓冲空间第36-38页
        3.5.1 上部屋架空间第36-37页
        3.5.2 偏厦、檐下空间第37页
        3.5.3 前廊空间第37-38页
第四章 糯干傣族传统民居的使用现状及思考第38-54页
    4.1 糯干傣族民居的演变第38-41页
        4.1.1 平面渐趋简单化、分室化第38-39页
        4.1.2 剖面渐趋简单化第39-40页
        4.1.3 建筑层高增高化第40-41页
    4.2 糯干傣族传统民居存在的问题第41-49页
        4.2.1 糯干村落风貌存在的问题第41-44页
        4.2.2 糯干傣族民居存在的问题第44-47页
        4.2.3 傣族民居改造中发现的问题第47-49页
    4.3 关于竹楼民居更新发展的思考第49-53页
        4.3.1 关于建筑平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思考第49-50页
        4.3.2 关于室内净高满足使用需要的思考第50-51页
        4.3.3 关于维持村落风貌良性发展的思考第51-52页
        4.3.4 关于优化建筑细部构造的思考第52-53页
    4.4 小结第53-54页
第五章 傣族新民居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第54-82页
    5.1 糯干新民居设计策略第54-55页
        5.1.1 轻钢结构竹屋第54页
        5.1.2 被动式技术第54-55页
    5.2 平面设计第55-59页
        5.2.1 尊重当地传统使用方式的平面设计第55-57页
        5.2.2 适应时代发展的平面设计第57-58页
        5.2.3 适应气候特点的平面设计第58-59页
    5.3 剖面设计第59-64页
        5.3.1 传统竹楼演变的趋势与矛盾第59-61页
        5.3.2 新型“穿斗式”剖面第61-64页
    5.4 细部设计第64-68页
        5.4.1 墙体设计第64-65页
        5.4.2 稳定拉索第65-66页
        5.4.3 通风屋顶与气候缓冲层第66-68页
        5.4.4 楼板第68页
    5.5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第68-72页
        5.5.1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现状第68-69页
        5.5.2 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第69-71页
        5.5.3 太阳能与竹楼建筑一体化设计第71-72页
    5.6 傣族新民居设计说明第72-73页
    5.7 傣族新民居设计图纸第73-82页
第六章 总结第82-87页
    6.1 理论切入点的由来第82-83页
    6.2 设计工作的展开第83-85页
    6.3 小结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致谢第91-92页
附录:景迈山竹楼民居测绘图纸第92-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物型纪念性建筑设计研究--以罗炳辉将军纪念馆建筑设计为例
下一篇:某超高层建筑冬季空调送风工况下烟囱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