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8-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1.2.1 相关概念 | 第10-13页 |
| 1.2.2 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1.3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 1.4.1 文献法 | 第17页 |
| 1.4.2 特尔菲法 | 第17-18页 |
| 1.4.3 层次分析法 | 第18-21页 |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第22-27页 |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2-25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 2.1.3 气候条件 | 第23页 |
| 2.1.4 水文条件 | 第23-24页 |
| 2.1.5 生物资源 | 第24-25页 |
|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对比研究 | 第27-46页 |
| 3.1 白洋淀基本概况 | 第27-28页 |
| 3.2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分类 | 第28-35页 |
| 3.2.1 对比区选取的原因 | 第28-30页 |
| 3.2.2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分类对比 | 第30-35页 |
| 3.3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评价 | 第35-44页 |
| 3.3.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 3.3.2 湖泊旅游地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44页 |
| 3.3.2.1 指标要求 | 第35页 |
| 3.3.2.2 湖泊旅游地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7页 |
| 3.3.2.3 权重的确定 | 第37-42页 |
| 3.3.2.4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地综合评价 | 第42-44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开发对比研究 | 第46-55页 |
| 4.1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46-49页 |
| 4.1.1 博斯腾湖旅游开发状况 | 第46-47页 |
| 4.1.2 白洋淀旅游开发状况 | 第47-49页 |
| 4.2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劣势对比分析 | 第49-54页 |
| 4.2.1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对比 | 第49-51页 |
| 4.2.2 博斯腾湖与白洋淀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对比 | 第51-5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博斯腾湖景区与白洋淀景区营销模式对比研究 | 第55-67页 |
| 5.1 两景区营销组织的管理 | 第55-59页 |
| 5.1.1 白洋淀营销组织管理与资金投入 | 第55-57页 |
| 5.1.2 博斯腾湖营销组织管理与资金投入 | 第57-59页 |
| 5.2 两景区旅游形象确立及营销推广方式 | 第59-65页 |
| 5.2.1 两景区旅游形象的确立 | 第59页 |
| 5.2.2 两景区旅游营销推广方式 | 第59-62页 |
| 5.2.3 博斯腾湖旅游营销策略 | 第62-6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 6.2 创新点 | 第68页 |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附录 1 | 第74-76页 |
| 附录 2 | 第76-78页 |
| 附录 3 | 第78-80页 |
| 附录 4 | 第80-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