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29页 |
| 1.1 概述 | 第10-11页 |
| 1.2 苯羟基化的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 1.2.1 氧化剂 | 第11-13页 |
| 1.2.2 铁基-均相催化体系 | 第13-19页 |
| 1.2.3 其他金属催化体系 | 第19-21页 |
| 1.2.4 非均相催化剂体系 | 第21-23页 |
| 1.3 负载型催化剂 | 第23-28页 |
| 1.3.1 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 1.3.2 Ni (Ⅱ)、Pd (Ⅱ) 配合物均相催化剂的负载 | 第25页 |
| 1.3.3 Fe、Co (Ⅱ) 配合物均相催化剂的负载 | 第25-26页 |
| 1.3.4 负载型催化剂在苯羟基化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 1.4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 第2章 实验 | 第29-40页 |
| 2.1 药品与仪器设备 | 第29-32页 |
| 2.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9-30页 |
| 2.1.2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30-32页 |
| 2.2 物质表征与分析测试 | 第32-37页 |
| 2.2.1 红外吸收光谱 | 第32页 |
| 2.2.2 紫外-可见光谱 | 第32-33页 |
| 2.2.3 核磁共振 | 第33页 |
| 2.2.4 X-射线单晶衍射 | 第33-34页 |
| 2.2.5 电化学 | 第34-36页 |
| 2.2.6 气相色谱 | 第36页 |
| 2.2.7 气-质联用 | 第36-37页 |
| 2.2.8 DFT 理论计算 | 第37页 |
| 2.3 无水无氧操作 | 第37-40页 |
| 第3章 苯和苯酚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40-52页 |
| 3.1 引言 | 第40页 |
| 3.2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40-45页 |
| 3.2.1 归一化法 | 第41-42页 |
| 3.2.2 标准加入法 | 第42-43页 |
| 3.2.3 外标法 | 第43-44页 |
| 3.2.4 内标-标准曲线法 | 第44-45页 |
| 3.3 苯和苯酚的定量分析 | 第45-51页 |
| 3.3.1 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 | 第46页 |
| 3.3.2 标准加入法定量分析 | 第46-49页 |
| 3.3.3 内标-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 | 第49-51页 |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苯羟基化的研究 | 第52-83页 |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 4.2 配体的合成 | 第53-55页 |
| 4.3 配合物的合成 | 第55-57页 |
| 4.4 配合物催化苯羟基化反应的研究 | 第57-60页 |
| 4.4.1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8页 |
| 4.4.2 氧化剂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8页 |
| 4.4.3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 4.4.4 吸电子基对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59-60页 |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60-82页 |
| 4.5.1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 | 第60-62页 |
| 4.5.2 配体和配合物的红外色谱 | 第62-65页 |
| 4.5.3 配体和配合物的紫外色谱 | 第65-66页 |
| 4.5.4 配合物 Fe_1-Fe_6的晶体结构 | 第66-71页 |
| 4.5.5 配合物 Fe_1-Fe_6的电化学分析 | 第71-76页 |
| 4.5.6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6-78页 |
| 4.5.7 双氧水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 4.5.8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79-80页 |
| 4.5.9 铁配合物以及金属铁盐的催化活性 | 第80-82页 |
| 4.6 小结 | 第82-83页 |
| 第5章 二核铁(Ⅱ)配合物 Fe_7及其催化苯羟基化研究 | 第83-91页 |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 5.2 二核铁配合物 Fe_7的合成 | 第84-85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5-90页 |
| 5.3.1 合成与表征 | 第85-88页 |
| 5.3.2 催化苯羟基化的反应活性 | 第88-89页 |
| 5.3.3 催化反应底物的扩展 | 第89-90页 |
| 5.4 小结 | 第90-91页 |
| 第6章 以聚合物/介孔材料为载体负载铁配合物的催化体系 | 第91-96页 |
| 6.1 引言 | 第91页 |
| 6.2 催化剂制备 | 第91-93页 |
| 6.2.1 以介孔材料为载体的催化剂 | 第91-92页 |
| 6.2.2 以聚苯乙烯树脂为载体的催化剂 | 第92-93页 |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3-95页 |
| 6.3.1 负载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第93-94页 |
| 6.3.2 苯羟基化催化活性 | 第94-95页 |
| 6.4 小结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6页 |
| 附录一 铜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106-113页 |
| S1.1 引言 | 第106-107页 |
| S1.2 铜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性质 | 第107页 |
| S1.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1页 |
| S1.4 小结 | 第111页 |
| S1.5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 附录二 相关化合物的表征谱图 | 第113-12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