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双索面PC梁斜拉桥结构体系参数影响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次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斜拉桥结构体系的演化 | 第12-18页 |
1.2.1 稀索体系斜拉桥 | 第12-13页 |
1.2.2 密索体系斜拉桥 | 第13-14页 |
1.2.3 钢混混合或组合主梁斜拉桥 | 第14-16页 |
1.2.4 组合体系斜拉桥 | 第16-17页 |
1.2.5 迈向大跨度时期 | 第17-18页 |
1.3 斜拉桥结构分析理论及计算技术的进展 | 第18-20页 |
1.3.1 斜拉桥的静力非线性分析理论 | 第18页 |
1.3.2 斜拉桥的主要计算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1.3.3 斜拉桥有限元模拟技术 | 第19-20页 |
1.4 桥梁结构体系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1.4.1 桥梁结构体系的概念 | 第20-21页 |
1.4.2 结构体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21页 |
1.4.3 斜拉桥结构体系参数的影响分析 | 第21-22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1 背景工程介绍 | 第22页 |
1.5.2 本文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 本章总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背景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案介绍 | 第24-33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2.2 主桥技术标准及设计要点 | 第26-27页 |
2.3 方案概述 | 第27-32页 |
2.3.1 主梁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2.3.2 主塔设计思路 | 第28-29页 |
2.3.3 斜拉索设计思路 | 第29页 |
2.3.4 下部结构设计思路 | 第29-30页 |
2.3.5 附属工程设计思路 | 第30页 |
2.3.6 总体施工思路 | 第30页 |
2.3.7 各构件施工具体方案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成桥及运营阶段结构受力分析 | 第33-53页 |
3.1 基本模型 | 第33页 |
3.2 施工过程模拟 | 第33-35页 |
3.3 荷载工况 | 第35-36页 |
3.4 成桥阶段结构受力 | 第36-38页 |
3.4.1 主梁内力 | 第36页 |
3.4.2 主塔内力 | 第36-37页 |
3.4.3 索力分布 | 第37-38页 |
3.5 运营阶段结构受力 | 第38-46页 |
3.5.1 组合一 | 第38-40页 |
3.5.2 组合二 | 第40-41页 |
3.5.3 组合三 | 第41-43页 |
3.5.4 组合四 | 第43-44页 |
3.5.5 组合五 | 第44-46页 |
3.6 过桥水管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 第46-52页 |
3.6.1 动载分析方法及内容 | 第46-47页 |
3.6.2 主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47-49页 |
3.6.3 恒定流分析 | 第49-50页 |
3.6.4 水锤作用分析 | 第50-51页 |
3.6.5 主桥(含供水管道)动力特性分析 | 第51-52页 |
3.6.6 过桥水管对结构影响结论 | 第52页 |
3.7 本章总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3-72页 |
4.1 误差来源 | 第53-54页 |
4.1.1 梁段自重误差 | 第53页 |
4.1.2 索力张拉误差 | 第53-54页 |
4.1.3 预应力束张拉力误差 | 第54页 |
4.2 梁段自重误差 | 第54-59页 |
4.2.1 对最大悬臂结构变形影响 | 第54-55页 |
4.2.2 对成桥结构变形影响 | 第55-56页 |
4.2.3 对成桥应力影响 | 第56-57页 |
4.2.4 自重误差对结构影响总结 | 第57-59页 |
4.3 索力误差 | 第59-67页 |
4.3.1 对最大悬臂结构变形影响 | 第59-61页 |
4.3.2 对成桥结构变形影响 | 第61-63页 |
4.3.3 对成桥应力影响 | 第63-65页 |
4.3.4 索力误差对结构影响总结 | 第65-67页 |
4.4 预应力张拉误差 | 第67-71页 |
4.4.1 对最大悬臂结构变形影响 | 第67-68页 |
4.4.2 对成桥结构变形影响 | 第68-69页 |
4.4.3 对成桥应力影响 | 第69-70页 |
4.4.4 预应力误差对结构影响总结 | 第70-71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结构体系优化分析 | 第72-97页 |
5.1 结构性能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5.1.1 结构体系参数 | 第72-73页 |
5.1.2 本桥关键体系参数 | 第73页 |
5.2 塔梁连接方式 | 第73-78页 |
5.2.1 塔梁连接模拟 | 第73-74页 |
5.2.2 不同塔梁连接对比分析 | 第74-78页 |
5.3 边中跨比 | 第78-83页 |
5.3.1 不同边中跨比模拟 | 第78页 |
5.3.2 不同边中跨比对比分析 | 第78-83页 |
5.4 塔高 | 第83-87页 |
5.4.1 不同塔高模拟 | 第83-84页 |
5.4.2 不同塔高对比分析 | 第84-87页 |
5.5 主塔刚度 | 第87-92页 |
5.5.1 不同主塔刚度模拟 | 第87-88页 |
5.5.2 不同主塔刚度对比分析 | 第88-92页 |
5.6 主梁刚度 | 第92-96页 |
5.6.1 不同主梁刚度模拟 | 第92页 |
5.6.2 不同主梁刚度对比分析 | 第92-96页 |
5.7 本章总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第97-98页 |
6.2 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作者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