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0 前言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1.2.1 B30 铜镍合金与 316L 不锈钢的腐蚀机理 | 第13-14页 |
| 1.2.2 地下水中的主要阴离子对金属腐蚀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1.2.3 缓蚀剂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2.4 自组装膜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3 学术构思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1.3.1 学术构思 | 第17-18页 |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2.1 实验材料及制备 | 第20页 |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 2.1.2 试样制备 | 第20页 |
| 2.2 测试及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 3 地下水主要阴离子对金属腐蚀规律研究 | 第23-41页 |
| 3.1 引言 | 第23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 3.2.1 实验试剂及实验方案 | 第23-24页 |
| 3.2.2 电化学试验 | 第24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0页 |
| 3.3.1 Cl-浓度对金属腐蚀规律 | 第24-29页 |
| 3.3.2 SO42-与 Cl-协同作用对金属的腐蚀规律 | 第29-33页 |
| 3.3.3 HCO3-与 Cl-对金属的腐蚀规律 | 第33-36页 |
| 3.3.4 三种阴离子协同作用对金属的腐蚀规律 | 第36-40页 |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 4 缓蚀剂对 B30 铜镍合金腐蚀规律研究 | 第41-52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4.2.1 实验试剂及实验方案 | 第41-42页 |
| 4.2.2 电化学实验 | 第42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 4.3.1 BTA 对 B30 铜镍合金在 NaCl 溶液中腐蚀规律的影响 | 第42-44页 |
| 4.3.2 BTA 对 B30 铜镍合金在 NaCl 和乙二醇溶液中腐蚀规律的影响 | 第44-47页 |
| 4.3.3 复合缓蚀剂对 B30 铜镍合金腐蚀规律的影响 | 第47-49页 |
| 4.3.4 复合缓蚀剂中添加植酸缓蚀机理 | 第49-50页 |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 5 B30 铜镍合金与 316L 不锈钢自组装膜及其耐蚀性研究 | 第52-67页 |
| 5.1 引言 | 第52页 |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 5.2.1 自组装膜的制备 | 第52-53页 |
| 5.2.2 电化学测试 | 第53页 |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5页 |
| 5.3.1 自组装时间对自组装膜质量的影响 | 第53-57页 |
| 5.3.2 植酸浓度对自组装膜质量的影响 | 第57-61页 |
| 5.3.3 钼酸钠浓度对自组装膜质量的影响 | 第61-65页 |
| 5.4 小结 | 第65-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 6.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